餘生漫長,給林同學的母親多一些理解吧

長大後你會跟父母甚至姑姑幹一仗,你一定要贏這場仗,千萬不能讓我們贏,只有孩子贏了這場仗才是喜劇結局。

——遇言姐

成都49中發生的墜樓悲劇在法律上已經有結果。

突然失去孩子的中年夫婦要如何面對漫長的餘生,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想一想也是令人窒息。

看到監控錄影上的林同學坐在水泵房,遇言姐真想時光倒流,衝進去把孩子拉出來。

有人說孩子媽不夠冷靜、不信學校、在微博鬧。

咱們將心比心地說,她只是一個悲慟的母親,無法接受孩子突然離去,崩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且,說實話,事件開始的幾天,當地部門的處理方法的確不合適,也難怪大家議論。

餘生漫長,給林同學的母親多一些理解吧

捋一下事件的時間線吧。

5月9日下午5點40分,住校的林同學從家中返校;

6點27分,林同學在水泵房割腕自殘;

6點39分,林同學出現在5樓走廊,進入監控盲區後的10分鐘未被拍到;

6點50分,校工發現有人躺在地面;

6點56分,學校撥打120;

7點06分,救護車趕到現場施救,林同學已無生命體徵;

7點08分,學校撥打110,學校組織老師辨別遺體;

7點13分,警方到達現場;

7點54分,遺體得到確認。因為學校學生眾多,老師們辨認遺體時情緒失控,所以用的時間較長;

7點59分,殯儀車到達學校;

8點44分,學校通知家長趕往派出所,沒敢在電話裡說孩子沒了。

孩子的班主任是個90後姑娘,因為情緒崩潰沒能去到派出所;

夜裡11點,林同學的父親、親友、律師看了監控錄影。

餘生漫長,給林同學的母親多一些理解吧

看下來,這個流程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從林同學的媽媽來看,孩子學習省心,對未來有規劃,考上一本沒什麼問題,出事當天還在和孩子討論去哪兒旅遊,把孩子送進學校的時候還有說有笑的,3個小時後被通知孩子已經在殯儀館了。

這擱哪個母親身上受得了?

餘生漫長,給林同學的母親多一些理解吧

林同學的父親看監控錄影的時候腦袋是懵的,林同學的母親因為無法承受而沒有敢看監控。

忽聞噩耗,孩子父親的轉述不可能做到冷靜、全面。

再加上墜樓地點在監控盲區,那10分鐘的錄影的確是沒有,再加上母親難以接受孩子會自殺,這導致林媽媽認為事情另有原因。

林媽媽提出要看全部監控錄影,同是母親的遇言姐完全理解她。

作為一名母親,如果看完高中兩年的錄影可以找到孩子的死因,她真的可以一幀一幀把所有錄影來來回回地看。

餘生漫長,給林同學的母親多一些理解吧

事情發酵是凌晨3點教育局發的通告。

不得不說,這則通告寫得太糟糕了,看不到感同身受的痛心,感覺是校方急著甩責任,甚至還有語法錯誤。

連央媒都看不下去了,發文:

《高中生墜亡通報請少一些硬邦邦》。

地方應對無方,錯過解釋時機,事件愈演愈烈,還是新華社親自出馬,給出翔實可信的報導,平息了這場悲劇引發的輿論。

餘生漫長,給林同學的母親多一些理解吧

遇言姐今天寫文,一來是為林同學的家人感到悲傷共情,二來是想說說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近幾年,孩子衝動自殺的事件,我們已經看到好幾起。

上海盧浦大橋,17歲的男孩拉開車門,在母親眼前跳橋身亡;

武漢某中學,14歲的男生因為在教室打撲克被叫家長,在走廊上罰站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

前兩年的電影

《伯德小姐》

中也有類似的橋段——

上一秒,母女倆邊開車邊聽有聲小說,齊齊被故事打動到直抹眼淚;

下一秒兩人就因為擇校吵起來,17歲的女兒拉開車門就往下跳,結果摔斷了胳膊。

青春期的孩子有以下幾個特點——

情緒極度敏感,思緒轉化很快,掌握不了分寸,容易走向極端。

這種性格是由生理決定的。

青春期是在嬰兒期外大腦變化最快的時候。

管理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和管理情緒感覺的杏仁核,發育速度不同步。

理性的部分發育得慢,情感的部分發育得快。

這就導致孩子做事時情緒上來了不考慮後果。

此外,青春期孩子體內激素的平衡也在發生重大變化。

皮質醇和血清素的動盪失調,會引起孩子的情緒喜怒無常、起伏不定。

有時內心豪情萬丈,有時又被自卑包裹。

前一秒還在興致勃勃地高談闊論,後一秒就覺得人生虛無,甚至還會變得憤世嫉俗。

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的典型表現。

想想遇言姐自己15、6歲的時候,性格彆扭搖擺不定,頭腦之中翻天覆地,跟父母一說話就吵,總感覺有股無名火。

我喜歡的明星和作家,誰都不能說他們不好,我的偶像就是全世界的偶像。

此外,我對自己外型永遠不滿意,老媽偷看日記我暴跳如雷。

因為我仍然記得自己青春期時的艱難,所以,看到如今的孩子們,我都能夠覺得理解。

遇言姐的侄子今年16歲了,一直沒有出現什麼中二症,因為我提前做了很多青春期減壓的準備。

比如,很早就告訴他,青春期時人的性格會變,青少年會遇到很多麻煩,會關起門來不再喜歡說話,甚至會跟親愛的姑姑吵架。

我們有過很多的談話。

比如進入青春期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生理變化,

比如體內的激素起伏是如何引起情緒震盪的,

比如我自己年少時跟父母老師發生過的衝突。

我不僅告訴侄子這一切都是正常的,還告訴他——

長大後你會跟父母甚至姑姑幹一仗,你一定要贏這場仗,千萬不能讓我們贏,只有孩子贏了這場仗才是喜劇結局。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交流方式,看青春片。

跟說教不同,電影提供的是場景化的切片。

看《頭腦特工隊》,小女孩說著話時會忽然悲從中來,記憶中心的宮殿一座接一座坍塌,順便聊一聊成長要經歷的痛;

看《朱諾》,順便聊一聊衝動帶來的後果,以及,即便捅了天大的簍子,還是有辦法能解決的,但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看《怦然心動》,順便問問孩子,該如何去與異性相處,如何表白和拒絕別人;

看《美國派》大家一起笑到捂臉,蠢事、醜事、社死,原來大家都是一樣尬;

在看情景練習的過程中,我們也劃定了絕對界限——

永遠不可以離家出走,永遠珍愛自己的生命,永遠不要嘗試沒有保護的性行為。

不僅如此,每年侄子過生日的時候,我都會不經意地提示他——

還有2年就要進入青春期嘍,還有1年就要進入青春期嘍……

從8歲唸到14歲,做足了5年的心理建設。

而早早搞明白青春期原理的他,也能夠去下意識調節自己的情緒。

侄子甚至可以抽離思維,用第三者視角觀察自己。

這是一個非常切實有效的、不讓自己陷入情緒的辦法。

餘生漫長,給林同學的母親多一些理解吧

寫文的時候,遇言姐看到了林同學的照片。

多麼高大帥氣又可愛的男孩子啊,他的人生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

這是一個家庭的不可承受之痛。

最後,願逝者安息,願親人節哀,願大家對當事母親多一點寬容;

以及,希望我們都能由此反思和學習,讓林同學這樣的悲劇少一點吧。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