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躺平”這個詞,跟“內卷”一樣,本質上都是年輕人對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和日益嚴峻的生存壓力的反抗。不同之處在於,“內卷”反映的是當下的某種現實,而“躺平”則是年輕人給自己尋找的一條出路。即,

卷不動了,還是躺平吧。

就像有段時間很火的一條段子,“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以及李誕的名言“人間不值得”,還有“佛系青年”等,在我看來,“躺平”不過是同一概念的另一種表達。

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年輕人只要敢想敢拼,滿地都是機會。那個時候,各行各業都缺人才,貧富差距小,大部分人過的都是差不多的日子,小縣城的年輕人來到大城市,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可以一心一意謀發展。

哪像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炫富成風,年輕人一看,自己和成功的距離只差一個“爹”,自己努力一輩子,也趕不上別人一出生的水平。條條大道通羅馬,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人生這場遊戲,怎麼才能玩得過人民幣玩家?

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十年前的程式設計師也加班,但基本上聽不到抱怨的聲音,相反加班得躊躇滿志,熱火朝天,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加了班是有實實在在的收益的,一些剛畢業的學生,一工作就能拿幾萬的月薪。

為什麼現在都在抵制996?不是年輕人變懶了不願加班了,而是加了班熬壞了身體,還得不到實質性的回報。工資漲幅遠遠跟不上物價、房價、房租的漲幅。這樣的“福報”給你要不要哇?

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為什麼現在國家出手打壓房價?年輕人看不到買房的希望,奮鬥變得毫無意義。

口口聲聲喊著“躺平”的年輕人,不是真的躺平了,而是想說“我累了”。

嘴上說躺平的人,不過是為了反抗,或者期待說的人多了,現實能得到改善。

事實是,真正躺平的人根本什麼也不會說。

那些經過了數個不眠之夜,終於“想通了”的年輕人,只會默默地收拾行李,踏上返鄉的火車。他們甚至不會在朋友圈發任何動態,而是設為“僅三天可見”,彷彿在大城市裡浮沉的幾年,也隨著被摺疊的朋友圈一起,隱沒在過去。

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撒嬌真的會更好命嗎?年輕人的小算盤,似乎打錯了。

別看廣告裡都在“致敬青年”,在關鍵問題上,面對年輕人的抱怨,中年人表示呵呵。

@哈哈奤哈哈說:

“年輕人千萬不要被忽悠,我兒子在學校也說天天躺平,回家又是補課又是刷題,每天十一點才睡。我微博上琴棋書畫,其實天天閱讀思考寫作工作量也不小。這世界最好別人都躺平,我淨值一直豎著,可能嗎?做夢!當然你也別說,遇到幾個真被躺平PUA了躺得死死的,那就是賺到了。”

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言辭之間充分表達出中年人對年輕人這場聲勢浩大的“躺平運動”的不屑,這其中甚至能嗅出某種“陰謀論”的氣息,即,

嘴上喊著“躺平”的年輕人,其實背地裡都在偷偷努力,表面上在公司摸魚混日子,在網上罵加班的同事是“奮鬥逼”,私下卻同時兼職好幾個副業。

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要說這種“口嫌體正直”的傳統,還真是與學生時代的惡習一脈相承。學霸不都是一邊熬夜讀書,一邊嚷嚷著通宵玩遊戲嗎?你再想想那些大力倡導“快樂學習”“素質教育”的人,是不是也有點類似?

躺平與否,本來就是個人選擇。只要慾望足夠小,躺平未嘗不是上策。

但如果因為聽別人躺平,自己就真的躺下了,那就真的犯傻了。畢竟那些為了宣揚此種觀念而瘋狂碼字的人,還真是沒有一點“躺平”該有的樣子。

年輕人如果跟風“躺平”,那就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