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命令女兒給弟弟買房,被女兒嚴詞拒絕: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父親命令女兒給弟弟買房,被女兒嚴詞拒絕: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

在《為什麼會疲勞》一書中,作者丹尼爾·優西林這樣寫道:“

休息和放鬆並不是完全不做事情,因為休息就是修復,人體擁有很強的修復能力,不管身體上的疲勞還是精神上的疲勞,都可以透過休息讓身體自動修復。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像疲勞會降低身體對一般感冒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一樣,疲勞同樣會降低我們對憂慮和恐懼的抵抗力,透過放鬆增強抵抗力,當然就可以起到消除憂慮的效果。

其實很多人都體會過這種神奇的能力,沒休息好的時候你會心煩意亂,腦子裡會反覆冒出各種讓自己憂慮的念頭,而這樣的狀態,在你痛痛快快睡到自然醒之後,會蕩然無存,這就是透過休息帶來的自我修復。

當然了,對於很多人來說,沒有那麼多時間專門透過休息去排解憂慮,有些心病即便在休息之後依然存在,這時候就需要換一種方法了,最有效的方法當屬“宣洩療法”,意思是透過傾吐內心的苦悶緩解憂慮。

父親命令女兒給弟弟買房,被女兒嚴詞拒絕: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

早在弗洛伊德時代,心理學家就明白語言溝通能使心理分析產生功效,如果讓病人把長期積壓在心裡的苦悶傾訴出來,他們就能得到放鬆,即使不能馬上康復,至少可以讓他們的憂慮減輕許多。

至於原因,戴爾·卡耐基分析說:“大概是因為吐出了心裡話以後,可以讓自己清醒一些,發現問題的根源,擺脫內心的不安。”

朋友菲菲說她如果沒有及時傾訴心中的苦悶,可能早就發瘋了。她的話並不誇張,因為她的遭遇擱誰身上都不好受。

母親去世以後,她父親急忙再婚了,娶了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她憑空多了個後媽和弟弟。她感覺父親對去世的母親不尊重,同時也著實對後媽和弟弟喜歡不來,所以就決定與那個家劃清界限,從此一個人生活。然而,她的美夢沒能如願。

不知道是受了後媽的慫恿,還是父親為了討好後媽自作主張,有一天突然命令她給弟弟買房,還從道德層面向她施壓:“作為姐姐,幫襯弟弟買房天經地義!”

她拒絕了父親的無理要求,明確表示:“

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弟。你認為他是你兒子是你的事,反正我永遠不認為他是我弟弟。再說了,憑什麼讓我給他買房?我的錢都花掉了,將來我買房的時候誰來幫襯我?

父親或許是覺得她的話折了他的面子,於是就惱羞成怒說了很多難聽的話,而且還動員各路親戚向她施壓。即便她每一次都嚴詞拒絕,怒懟了一個又一個親戚,但在這個過程中,她內心的裂痕也變得越來越大,憂慮越來越多,一想到自己的家庭就渾身不自在。

父親命令女兒給弟弟買房,被女兒嚴詞拒絕: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

之後她之所以能擺脫憂慮,跟《人性的優點》中提到的一位姑娘的經歷很相似:她去參加一個座談會,剛開始的時候惶恐不安,不過很快就可以滔滔不絕和大家交流了,大談特談自己對婚姻家庭和人生的看法,座談會結束時竟然可以輕鬆地笑了。

菲菲說當時的平靜和輕鬆雖然只是暫時的,不過對她的影響比較深遠,她體會到了語言交流的魅力,體會到了大家的溫暖,體會到了在這個世界上她還能被同情和關心。為了讓這種短暫的成功變成長期的成功,她用了露絲·海夫汀博士的“宣洩療法”,簡單來說就是:找知心的朋友傾訴。

關於“知心朋友”,菲菲找的是她的閨蜜,不過這只是知心朋友的一種,除了常規意義上的信得過的朋友之外,我們祈禱時的那個無形的傾聽者,以及心理醫生都可以算作知心的朋友,這種朋友有個共同點:懂得認真傾聽。

至於你面對的人是否懂得認真傾聽,處在憂慮中的你很容易判斷出來,就像海夫汀博士所說:“

找我看病的人總是牢騷滿腹,迫不及待將憂慮苦悶統統說給我聽,希望等到我的寬慰。我有責任幫助他們排解憂慮,我要做的就是認真傾聽,與他們交流,讓他們在我這裡體會到人世間的真情,從而感受到活著的意義。

如果你的傾訴物件能帶給你這樣的感受,就是知心的朋友,反之則不是,你需要重新換個人傾訴,否則你向一個沒有共情能力的人傾訴,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加重你的憂慮。

除了挑選好的傾訴物件之外,還可以配合卡耐基提供的三種方法進行自我治療,我們逐一講解一下。

父親命令女兒給弟弟買房,被女兒嚴詞拒絕: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

讀好書,汲取精神力量。

關於讀書,周國平說:“讀了大半輩子書,倘若有人問我選擇書的標準是什麼,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回答:愉快是基本標準。”

這句話的意思是,拋開功利心去讀書,追求真正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追求能讓自己身心愉悅或者能帶給自己精神力量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去讀名著,原因很簡單,名著之所以為名著,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書中有非凡的價值所在。

讀好書的時候,不要有任何壓力,也無需專門去尋找能帶給你精神力量的句子,這樣會很累。最好的方法是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放鬆心情去翻閱就好,遇到觸動你的句子,可以將它們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在心情不快的時候直接翻出來再讀一次了

父親命令女兒給弟弟買房,被女兒嚴詞拒絕: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

不要過分計較別人的過失。

過分計較得失的人,以及過分計較別人的過失的人,都是在跟自己較勁,當你的腦子完全被“計較”佔據的時候,你會很累很煩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完美之人,再偉大的人也會犯錯誤,即使是你的至親犯了錯,你也應該明白:他終究是人不是神,他犯錯已成事實,與其計較,不如忘掉。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菲菲,雖然她父親的做法很過分,但不管她痛恨還是煩惱,都無法改變已經成為事實的所有事。

倒不是說她可以原諒她父親,而是沒必要用他的錯誤懲罰自己,不適合在一起生活就別在一起生活,覺得沒必要來往就不來往,去做這些事就好,不要在內心計較,否則只會自討苦吃

父親命令女兒給弟弟買房,被女兒嚴詞拒絕:後媽的兒子,不是我弟

多向身邊人奉獻愛心。

有菲菲那種遭遇的人,不僅需要有個信得過的傾訴物件,而且需要被同情被關心。但問題是,這兩種東西有時候沒那麼容易得到,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現成的知心朋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錢去看心理醫生。

這時候應該做的是主動向身邊人奉獻愛心,暫時忘掉自己有多悲慘,多去關心你認為值得你關心的人,這樣不僅可以暫時緩解憂慮,而且還能讓你在助人為樂的同時收穫知心朋友,這種情況下再找個機會傾訴,對方一定會認真傾聽,並給予你同情和關心,幫助你消除憂慮。

即便是已經擺脫了憂慮,多向身邊人奉獻愛心仍然是有意義的事。尤其像菲菲那樣的人,越是自己內心缺失同情和關心,越是能在給予別人同情和關心的過程中收穫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可以讓自己感受到活著的意義,從而會充滿希望和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