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的我,脆弱膽小,但仍嚮往愛。

21歲的我,脆弱膽小,但仍嚮往愛。

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中的男主是一個:

知道自己該結婚,但卻無法下定決心結婚的人。

與女主一見鍾情,卻猶豫地錯過了對方主動發來的交往“來電”,還在他念念不忘的時候,對方已經與別的男人訂婚了。

再見面,曖昧變成了越過道德底線的禁忌。

然而在好友突然去世的刺激下,決定與無數前女友中的一個結婚,卻在結婚教堂前見到了已經離婚的女主,

於是猿心馬意,一陣天人交戰,

決定在應該說“I do”的時候說“No”。

被一拳打倒在神父面前。

你一定會覺得這可不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吧?

確實。

然而儘管電影藝術加工了生活的狗血,但還是引起了我的共鳴。

因為我好像在男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

優柔寡斷、

選擇逃避、

知道人要現實一點但還是無法說服自己向現實低頭、

不想對任何事人或者任何人負責但還是嚮往愛。

21歲的我,脆弱膽小,但仍嚮往愛。

上個月的選題會大家一起聊了關於“婚姻”的話題。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這個主題居然沒什麼想說的。

因為我從來沒有正經想過:

有一天我也會結婚,結婚了之後會怎麼樣?

同時,好像現在的我也對:“我會找到一個認為可以攜手共度餘生的人”不抱任何希望。

於是對於未來的暢想全部都基於:

“這輩子應該不可能遇到真愛。”

“愛情最後不是淪為了友情就是變成了親情”而展開。

我聽著大家激烈地討論,耳機裡忽然傳來責編的聲音:

“jiejie你覺得呢?”

我愣了愣,好多話堵在嘴邊,卻一個字都蹦不出來。

最後只是乾巴巴地說了句:

“可能在父母熱切期盼下,找一個差不多的人結婚成家吧”。

我也不知道要從何說起,因為那時候腦子裡全是些消極的,或者非常消極的想法。

所以要說我和電影中的男主角的區別應該是:

就算真的在結婚前一秒後悔了,也沒有臨陣脫逃的勇氣。

21歲的我,脆弱膽小,但仍嚮往愛。

21歲,對於“婚姻”剛剛產生了一點想法。

在關於這件事情上,曾經一位朋友問我說:

“你為什麼這麼不相信愛呢?”

我發自內心地回答他:

“不啊,我相信。”

因為現實除了告訴我“婚姻的不可靠”之外,還提醒了我“沒有愛的婚姻是多麼可悲”。

那位朋友只能無奈地對我笑笑:

“相信卻不敢去追求,你也太矛盾了。”

可我明白,就是這樣:我向往理想的生活,但不得不承認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普通到這輩子都逃不掉被現實糾纏。

所以明明很相信很嚮往,卻還是騙自己向現實低頭。

“世界上最愛自己的只會是你自己”、

“不付出情感就不會受到傷害”、

“人心是最靠不住的東西”

“成年人了,能不能現實一點”。。。

我意識到,一些顯得自己好像很理智很懂事的說辭,只是為了掩飾對自己內心的不誠實。

沒有勇氣不是因為不相信愛,而是因為不夠相信自己。

想到今年剛滿25歲的表哥,已經過上了經常被家人催婚的日子。他也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覺得反感。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討厭相親?

他說,因為還不想這麼快承認自己已經是被剩下的人中的一個。

所以,不到迫不得已,還想再等一等。

21歲的我,脆弱膽小,但仍嚮往愛。

電影的最後,男女主角向彼此立下了不婚但相伴一生的誓言。

幾年前,第一遍看完電影的我對此不屑一顧,電影就是電影,渣男都能收穫愛情。

就在前幾天,我二刷了它,有了和之前不一樣的感受。

假設男主角能果斷勇敢一點,也許能在第一次遇見女主時就抓緊她,就不會讓這段關係從一夜情發展成姦情,浪費了這麼長時間,讓無辜的人受到傷害。

電影中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生活中的選擇也有千千萬。

可以像男主的一位好友一樣,安分守己,只想找個普通人家的姑娘過安穩的日子;

可以像男主的妹妹一樣,不惜成本地等待那個最特別的人出現,然後毫不猶豫地奔向他。

為什麼不能相信眼前的人就是心心念念盼來的真愛,而猶猶豫豫、瞻前顧後。

如果這就是你想要的,就勇敢地伸出手:

畢竟生活不是電影,遇到真愛的可能很小,彼此錯過的機率也很高。

這會不會是故事最想傳達給我們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