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為什麼老有人拿楊振寧和鄧稼先對比?兩人並不是一個量級,一個是對全人類的貢獻,一個是對國家的貢獻

前些年,方舟子曾公開說過這樣一段話:“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人拿楊振寧與鄧稼先做對比,兩人並不是一個量級的,前者的貢獻是對全人類而言,而後者只是對一個國家的貢獻,幾百年之後學物理的還會記得楊振寧,但恐怕早就沒人知道鄧稼先了”。

方舟子:為什麼老有人拿楊振寧和鄧稼先對比?兩人並不是一個量級,一個是對全人類的貢獻,一個是對國家的貢獻

這番話看起來沒什麼問題,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對物理學探索作出重大貢獻,楊振寧二人作為探索未知的先驅,後來的物理學者當然會銘記他們,因為楊振寧的成就建立在人類探索真理的路上,百年之後,他的成就將會成為古人對世界本源探索的標誌。

楊振寧值得尊重嗎,當然值得。但鄧稼先就不應該被你我瞻仰嗎?

聲聞後世其實大多時候都極具偶然性,有人以英武折服後世,如霸王舉鼎;有人以成就冠絕千古,如始皇帝一掃六合;亦有人用忠義流傳千年,如諸葛軍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要麼成就極高,要麼人性熠熠生輝。

方舟子:為什麼老有人拿楊振寧和鄧稼先對比?兩人並不是一個量級,一個是對全人類的貢獻,一個是對國家的貢獻

鄧稼先先生呢?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甘願奔赴一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等於與日後的探索之路說再見,義無反顧在貧窮落後的祖國鞠躬盡瘁,勞累半生,只為國家擺脫落後與屈辱,鄧稼先就不該被我們牢記嗎?

所以方舟子說的這些話,從表面上來看,事實是沒錯的,但其中隱藏的偏頗觀點相信你我都能感受到。很多時候看似公正的對比,實際上都是很狹隘的,踩一捧一永遠都不是理性的思考方式。

1986年,鄧稼先病重。

1985年,鄧稼先因身體不適被送進醫院,確診為癌症晚期。噩耗傳來後,先生不得已離開工作與夫人團聚,此時距離二人上次相見已過去28年。

楊振寧得知鄧稼先病重,於是遠涉重洋,歸來看望友人。老友見面,甚是喜悅,閒聊時楊振寧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稼先,國家給了你多少獎金”?鄧稼先一笑,淡然說道:“原子彈十塊,氫彈十塊,共計二十塊”。

聽罷,兩人相視無言。

在那個經濟困難的年代,整個“兩彈”科研隊伍的獎金不超過一萬元,發下後被劃分為三個檔次,分別為10元、五元、三元,三個檔次,一舉拿下兩個最高獎勵的鄧稼先拿到了鉅款——“二十元”,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拿到如此獎勵的科研工作者寥寥無幾,足以證明當年的經濟之困難,亦可以看出鄧老視浮名之淡然。

1984年,某次會上,鄧稼先對臺下的眾人說道:“我恐怕已是強弩之末了”。聽罷,臺下鬨堂大笑,心中覺得鄧老果然謙虛,如今才六十而已,自然還可以為國貢獻。笑聲剛落,鄧稼先又緩緩說道:“是我說錯話了,不應該自稱為強弩的”,此時還沒有人能夠想到,原來鄧老說的話並不是開玩笑……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個秋天,鄧老接到通知:國家要研究個大炮仗,需要他的幫助,他是否要參加這項絕對機密的科研計劃”。鄧稼先聽罷,心照不宣的答應了邀請,他明白這件事情有多重要,如果研製成功對我們,將意味著不在籠罩於“核訛詐”的威脅之中。

於是,不足兩年便修滿學分透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的“娃娃博士”,就這樣在物理學界突然消失了。獲得博士學位那年的錢學森,他只有26歲,前途一片大好,決定回國時導師勸導、朋友阻攔,但他還是回去了,去哪裡,去多久,能成嗎?這些他一概不知。

而留在美國的楊振寧,他的一生時時刻刻都與祖國相聯絡,就如同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致辭那樣:“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幾百年後的物理學者以及教科書上,當然會記住愛因斯坦、薛定諤、蓋爾曼、海森堡、費曼,以及李政道與楊振寧,憑他的成就而言,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僅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先驅,還是對知識的開拓與創新。

而錢學森呢?只要中國人還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還懂得研究物理,在未知的星辰大海之中開拓,便絕對不會遺忘如鄧稼先這樣的開拓者。

如果說記住,恐怕談笑間局天下勢變化的梟雄更能讓人記住,而不是探索知識的科學家,但這又如何?

從最初的蘑菇雲飄散在大漠上空,東方紅的歌聲響徹雲霄,到現今北斗系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發射,先生早已離去,而精神卻始終傳承。我們取得了很多成就,卻始終秉承謙卑低調之態度。而今的我們,有九天攬月舞袖廣寒的嫦娥,亦有潛下深淵探訪龍宮的蛟龍,我們建造了獨一無二的“天宮”,我們在無垠宇宙中開始新的長征……

是他們,在一窮二白的環境下為我們開創了立國的“火種”,與無數的“先驅”踏上了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這樣: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無論所謂的那些大V如何說,楊振寧教授和錢老都為我們的祖國做出過突出的貢獻,無論過去多少年,大家都會記得他們倆,他們將永垂青史! 鄧稼先雖然已逝,但是他的精神永在,將會永遠流傳下去! 而如今楊振寧,也已經98歲高齡了,他沒有安享生活,而是堅持繼續為國家做出貢獻,培養優秀的大學生,將自己的一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年輕人。 楊振寧明確指出:中國物理人才太缺了,要從娃娃抓起!

為此,最近央視《第一時間》欄目就為全國家長推薦了一套5-12歲的物理科普讀物——-《這就是物理》,它是美國中小學生必讀的科普圖書,被美國圖書館期刊列為“最佳參考書”。

該書採用“故事+漫畫”的形式,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和公式,用生動的故事和幽默的漫畫結合我們日常的生活場景,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物理知識。

方舟子:為什麼老有人拿楊振寧和鄧稼先對比?兩人並不是一個量級,一個是對全人類的貢獻,一個是對國家的貢獻

《這就是物理》內容包含了85%的初中物理知識點,經過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科院物理教授把關稽核,確保了內容的嚴謹和科學性!現被清華附小列為“課外必讀書”!

方舟子:為什麼老有人拿楊振寧和鄧稼先對比?兩人並不是一個量級,一個是對全人類的貢獻,一個是對國家的貢獻

該書一套書共69冊,現僅需一杯茶錢,就能輕鬆為孩子構建物理知識架構,培養科學思維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簡直太划算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