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拿聖人視角去指責那位嫌1000元生活費少的女生。

大家好,我是鬼才君師兄。

前幾天有個話題

#女大學生嫌1000元生活費太少與父親爭吵#

非常火,當時我沒點影片看,以為是那種不懂事的小朋友吵著鬧著要生活費,結果後來開啟影片看,我覺得其實也就是正常的爭取和賭氣罷了。

畢竟這女生的爸爸也給了個很有意思的答覆:

我當時的生活費才300元一個月,1000元已經翻了幾倍了,還不足夠嗎?

沒必要拿聖人視角去指責那位嫌1000元生活費少的女生。

如果說那句話的,不是她爸爸,而是她哥哥,那麼倒推過來大概2008-2012年度的大學,就勉強還算是個勵志的事情。(別說了,師兄當年也是幾百元生活費。)

但,這是她爸爸,就當他適婚年齡就立刻生娃,那個年代的300元,其實真的不亞於現在的3000元。

假設她爸爸的話術為真,那麼其實他爸爸當年的生活費是真的足夠的,並且過得應該還比較滋潤,但物價飛漲,以及不知道現在大學生的花費,單純看費用的數字上漲,覺得1000元很多,那就有點和孩子不在一個討論維度上了。

想想,在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一杯奶茶2元,5元喝得很好了,現在最便宜都十來元,好的30多元起步。我都不敢說樓價的漲幅了,單純奶茶的漲幅倍數,都可以推翻300元:1000元的問題了。

這個話題火了之後,非常多教育類的博主,就開始坐不住了。

看著標題,閉著眼都能想到他的核心論點:

父母賺錢不容易,孩子到了大學有本事別問父母拿錢,要靠自己雙手自力更生

開啟一看,我c,基本和猜想的套路一模一樣。

這真的是傳統家長們都愛看到的內容啊

彷彿每個爭取多要生活費的孩子都是不懂事,只想享受,不懂體恤父母艱辛的敗家子女一樣。

可是,現實當中,真的如此麼?

我們先看一線城市當中,大學生的保底生活支出。

假設您家孩子除了吃飯別無消費,家也不回,住死在學校裡,話費網費也不交,做個深山野人就可以了。

但父母不會讓孩子吃白飯和青菜不搭配肉的吧?那麼一頓15元左右是正常的。一天兩餐30元保底。

假設您家孩子早餐不吃,宵夜不吃,週末也不回家。30元/天 × 30天 = 900元。

您看!還給孩子多了100元生活費呢!多寬裕!

沒必要拿聖人視角去指責那位嫌1000元生活費少的女生。

可是,你認真加上孩子的正常生活需求消費,包括最基礎的電話月費,坐公交的費用,偶然列印一下學習資料,買買文具什麼的,女生還需要每個月準備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

這裡不可能100元解決吧?

其實稍微動一下腦,1000元對於現在一線城市的大學生而言,還真的是不怎麼夠用的。

有些父母說得對,送孩子去讀書不是為了享受的。可是,正常的社交生活,不是享受,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的社交需求。

和朋友打個球,或者偶然逛個街,外出的時候總不可能一分錢不花,或者傻愣愣在一邊看朋友吃喝逛吧?您是送孩子去讀書,還是去參加變形計?

我說那麼多,只是為了讓部分家長知道,不要覺得自己給的生活費,是真的讓孩子過上了非常寬裕的生活,可能你給的,孩子還得勒緊褲頭帶來規劃怎麼度過每個月末。

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就忍不住想拿起鍵盤來一頓懟或者開噴了:

大學生有手有腳了,怎麼不能去勤工儉學,不能去兼職賺錢養自己啊?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再問這些朋友幾個問題:

1、你知道你的大學裡,真正有勤工需求的學生有多少人嗎?實際提供的勤工崗位有多少?勤工儉學的錢有多少學校是直接打在飯卡里的?

2、你知道有多少學校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到外兼職的話通勤時間以及通勤費用需要多少?

3、請問你有沒了解過,大學生兼職需求,以及學校周邊實際能夠提供且和學生時間匹配得上的兼職機會?

很多理論正確的事情,孩子自己是知道的,但有時候,賺生活費的機會就像談戀愛,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有合適的或者有持續長遠的。

當然,可以剋制一下自己的消費慾望,但是,真的所有消費都是超前,都是不合理,都是敗家的嗎?顯然不是。

沒必要拿聖人視角去指責那位嫌1000元生活費少的女生。

如果家庭確有難處,或者父母薪酬條件確實一般的,那麼在父母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到孩子維繫生活基礎的生活費,我覺得足夠了。

如果影片內那位父親,是表達自己收入一般般,或者家庭開支大,希望女兒理解,如果這個時候女兒還鬧,這才是不懂事。

但如果家長生活條件可以,收入也足夠支撐子女有更寬裕的大學生活的,就其實沒有必要非要玩艱苦生活的那一套。

對,就算只有幾百元,你也不會餓死。師兄就屬於那種嘴硬拉不下臉要生活費的人,當時我父母並不知道現在大學生活所需的成本,我就算到了月底不夠錢吃飯,我也沒敢開口說,我會自己想辦法去搞錢。

可是,課業有時確實繁重的時候,你是分不開身的。你短期的兼職或者偶然的外快機會,都不是永久有的。

最拮据的時候,我戴上口罩,週末偷偷去撿塑膠瓶撿紙皮。試過因為糾結交通費用的問題,我沒去一些其實會給自己帶來挺多收穫的賽事或者分享活動。

看著身邊人可以過得比自己好,看著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成長機會,別說不妒忌,真的有時候會有苦說不出來。

既然家長們認可大學就是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學生往社會邁進的過程,他本質不是享受,是成長。

那麼,在你並不是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是否可以考慮正視子女的合理需求,去調整生活費,讓子女在選擇的時候,不至於去委屈自己。

大學是開拓視野最好的時機,如果在這個時間段裡,你學習不安心,課後想著怎麼解決生活問題,有去玩有去開拓視野的機會你會看著錢包而後退,我不見得這是一件好的事情。

又或者退一萬步說,我們沒必要去魔化大學生提出需要生活費的訴求背後的合理性。

當子女說生活費不夠,是不是可以給個機會他們去算賬,看看需要多少,其中有多少是必須的,有多少是可以協商的,有多少是可以酌情商討讓子女去自己想辦法的?

當家長盲目說出:當年我XXX元也活得很好,你現在怎麼幾倍也不行的時候。

孩子其實完全可以反駁你:當年房子才XXX元,為什麼你現在買不起。

別先入為主地覺得子女的訴求都是無理取鬧,都是享樂主義。你的孩子是什麼秉性,都是你教育出來的,他是不是貪圖享樂,你大可以和他理性分析,大家平等溝透過,再去下結論都不遲。

大學畢業後,子女終究要獨立的。啃老的是有,但不是全部。

如果家裡確有難處,相信子女自己也理解,如果不理解的,你可以表達出來。

如果家裡確實可以支援,聽聽子女的訴求,讓他們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也不是什麼壞事。

最怕的,是一切拍腦袋,用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子女的選擇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正如父母輩可能理解不了孩子的褲為什麼有洞,為什麼買手機不願意買山寨,理解不了子女為什麼想去網際網路公司也不想去搞份穩定的工作,理解不了子女為什麼讀書的時候要談戀愛畢業又不會空降個物件。

但那又如何呢。

多一分相互理解,多一分透明理性的溝通,或許結果就不同了。

最後,還是得罪地說一句:

某教育博主,別裝聖人了,一邊發文慫恿家長嚴控子女生活費,一邊又在你vlog裡鼓吹你孩子在國外生活得如何多姿多彩,你兒子在國外讀大學時同時在做幾萬元一個月的兼職嗎?

- END -

鬼才君師兄

時而霸氣時而萌。

曾經渴望一夜成長追星攬月

才覺溫婉世界都在學生時光

陪伴你度過漫長大學時光

@鬼才君師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