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開弔車將母親舉高摘棗:這樣浪漫的事,我們都欠父母一件

中秋節假期,在路上我想,小的時候,我們總是盼望著長大,

希望有一天可以掙脫父母的“管轄”,風風火火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外面的世界,看不一樣的風景。

然而,等真正長大了,卻一次又一次期待著回家,

盼望再吃媽媽做的飯,再無憂無慮的睡個懶覺,再沒心沒肺地當個有人疼的孩子。

回顧青春年少時的我們,或多或少都對父母有所誤解,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理解父母,懂了他們用意的?如果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有了孩子,當爸/媽之後。

兒子開弔車將母親舉高摘棗:這樣浪漫的事,我們都欠父母一件

今天趁著過節就給大家聊一聊家長裡短,聊一聊關於父母的故事。

哪個瞬間,你突然理解了自己的媽媽?

知乎上曾有一個熱議的話題:“做了媽媽之後,你在哪一個瞬間,突然理解了媽媽?”

很多網友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路一

大概五六年前吧,和阿姨三家人聚餐,席間說到了不肯相親的事,和媽媽吵了起來。傷心委屈之下我大吼一聲“我的事不要你管,我和你無話可說!”就摔了筷子奪門而出了,留她一個人在那裡。

現在我自己也當了媽媽,兒子才一歲多大,我已經把他一輩子可能遇到的問題擔憂了個遍,一想到兒子以後叛逆期和我吵架對我說狠話,我就聯想到媽媽當時的感受,簡直悔恨心疼得抓心撓肺。

@桃花馬上請長纓CN

我比小弟大兩歲,小弟出生時我有印象,媽媽摟小弟睡覺,讓爸爸帶我,我哭鬧著要找她,被她拒絕,那種對媽媽的失望感橫貫我生命的前三十年。

直到我生了二胎,大寶也是比二寶大兩歲,我堅持讓大寶也跟我一個被窩兒,但是卻因為要摟小的、給小的哺乳而不得不背對他的時候,我終於在心裡理解並原諒了媽媽,並且在情感上跟自己達成了和解:媽媽不是不愛孩子,只是有時候確實分身乏術、力有不逮……

@是楓楓楓啊

上星期商城換季打折,買了一大堆穿的用的,回到家一收拾,居然沒一件自己的東西,突然想到以前我媽好像也是這樣,也理解了她的“不修邊幅”。

@糰子

沒生孩子之前,我覺得我媽雖然努力養育教育我們姐弟,但是有好多沒有照顧到我們情緒,或者沒好好處理的地方,經常會產生指責媽媽的想法。等我有了娃以後就一個想法,我能做到我媽那個程度就不錯了,媽媽也太厲害了!

@外灘19號

孕期每當有人問我希望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總說都好都喜歡。分娩當天,胎位不正,順了一天一夜還是剖了。

“女孩,6斤9兩。”那一刻,我多希望她不是個女孩,一想到她將來要跟我一樣在鬼門關前走一遭,我已經開始心疼了,好想我媽……

是啊,當了媽之後我們終於漸漸理解了,媽媽為什麼總是管那麼多,為什麼有說不完的嘮叨,又為什麼常常脾氣暴躁。也終於明白了,媽媽為什麼總有那麼大的力氣,為什麼有那麼多明明好吃卻不愛吃的東西,為什麼有時比一個男人還要堅強。

因為她們是媽媽。

兒子開弔車將母親舉高摘棗:這樣浪漫的事,我們都欠父母一件

高分韓劇《請回答1988》有這樣一句臺詞:

神並非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母親。

我覺得這句話對也不對,對是在於,的確很多母親都做到了,值得我們稱讚和肯定,不對在於,我們不能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任何一位“母親”。

是啊,不要說母親,就是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做到面面俱到,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美的人,何況是媽媽?然而最最關鍵的是,

雖然她們不完美,但她們卻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

這恐怕才是對“母親”更真實的定義。

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高興

道理明白了,最重要的還是怎麼做。人到中年,“孝順”這個詞也提得越來越多了。是啊,因為父母也一天天老了。

節前看到一個熱搜#兒子開弔車將母親舉高摘棗#,給我樂了半天。

兒子開弔車將母親舉高摘棗:這樣浪漫的事,我們都欠父母一件

經常見爸爸把孩子們舉高高的,終於看到了一個兒子把母親舉高高的。有網友調侃說,這分明是“

獨屬於山東挖掘機技術哪家強的浪漫!

是啊,這種浪漫就是我們所說的孝順吧。

所謂的孝順不是給了父母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而是在他們的身邊,陪他們做做飯、聊聊天,去做他們喜歡和高興的事情。

當我們的孩子說,我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我想去這裡,我想去那裡,我們幾乎都是無任何條件去滿足他的,哪怕是自己付出很大的代價。

我也終於明白了,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怎樣的。

同時我也反思我自己,對於我的父母親我是怎麼做的?

遠遠不夠。

昨天我媽隨口問了我一句,你的電腦可以下載歌曲到隨身碟嗎?但是正在追著DD穿鞋的我,隨口答了一句,我的電腦沒有USB介面,我沒帶轉換器。

我媽那句“哦”我好像都沒有聽清,就繼續追DD了。直到現在,我寫這篇文章的今天,我才想起這事。

她願意花3個小時給我們精心準備一頓午飯,我卻不肯花一分鐘聽她把話說完。

趕緊跑去問我媽:

“是不是廣場舞又有了新曲子?”

她才說:

“是,她自己不會下載,平日都是讓隊伍裡的年輕人幫著下載,但到底是求人,年輕人都忙,老麻煩人家也不好意思,正好你們回來了,我想說能下就給我下載了,不過你的電腦下不了也沒事。我可以再找他們幫我一下,或者我直接借你隔壁陳阿姨的隨身碟用也行。”

我腦補了一下我媽請求別人幫忙下首曲子,或者只能借隨身碟才能用的畫面,一時的心情,竟然是惱恨。把孩子養的再有出息有什麼用,唯有留在身邊的才指得上!當然,我也知道這是氣話。

所以,當下跟CC小姨去找了一個有USB介面的電腦,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幫我媽把所有流行的曲子下載了個遍。

都說母愛是一場輪迴的父母,但是,我們只可能帶著父母之愛愛孩子更深,確實再也不可能反哺父母愛他們像愛我們一樣深。

兒子開弔車將母親舉高摘棗:這樣浪漫的事,我們都欠父母一件

我們常說我不知道父母需要什麼,他們好像什麼都不缺,只要我們過得好,他們就安心。其實,那是因為不在一起太長時間了,是因為我們的交流內容太表面化了,我們沒有試圖去了解我們的父母,去看看他們的內心深處有怎樣的需求。

就像下個歌曲、瞭解一項手機新功能、不會用某個APP,那些需要兒女幫忙做的瑣事,到底是

說出來矯情,但不說憋屈。

所以,我想說的是,哪怕是在每週的某一天,拿出只有一個小時,給爸爸媽媽打打電話,嘮嘮家常,也不至於“生分”。

中秋跟朋友小聚,也聽閨蜜唸叨了她和父母的事。她從小都是和媽媽無話不談,所以,自然日常跟家裡溝通也都是跟媽媽打電話。

哪怕是有什麼需要跟爸爸溝通的事,也都是透過媽媽。起初她並沒有覺得什麼,直到有一次她因為一件必須要爸爸出面的事給爸爸打電話時,她發現,

爸爸竟然那麼激動和高興,她一驚,心裡一陣難過

,原來爸爸接到她的電話是這樣高興,原來爸爸也一直在等她的一通電話。

一時愧疚和難過襲上心頭,原來那個強大、愛笑、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求回報表現的爸爸,現在老了。

他也希望能夠接到來自兒女的一通電話,一句問候,一個互動。

還有件事,是關於回家,他們跟父母同城,開車也就20分鐘路程,幾乎是一週一見,但也常因為瑣事回不成。

有次兩週沒回,她無意間聽到媽媽說,爸爸週日下班回家後問:“女兒今天沒過來呀?”“嗯,沒有過來。”“哦,如果今天沒來再來就又是一個禮拜了。”

媽媽說,

原本以為你爸爸一個大男人,不會像我一樣把多麼想見你們掛在嘴邊,可你看他言語之間,透露的都是惦念。

兒子開弔車將母親舉高摘棗:這樣浪漫的事,我們都欠父母一件

這點我也深有感觸,我跟閨蜜不同,一般是2周帶孩子回去一次,如果超過3周後沒回,第4周的週末,父母就會在家人群裡小心試探“這周有什麼安排呀?準備帶孩子去哪兒玩呀?”

其實他們真正想問的是,

這周你有沒有回來的打算?

但是

如果問得這麼直白,又怕期待得過於明顯

,我們拒絕起來太有壓力。

這份小心翼翼,怕是這世上只有父母會對兒女如此了。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父母逐漸卸去了年輕時的各種重擔,沒有了那麼大的生活、工作上的壓力,他們的心思也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子女身上。偏偏這個時候,我們正值忙碌。他們只好把自己的感情積壓在心底,不敢也不願主動打擾兒女們。但實際在他們的內心深處,

是多麼希望能夠看看我們,能和我們在一起,能通一個電話,能說幾句家長裡短、無關緊要的話。

而這樣的一次相聚、見面就像“充電”“加油”一樣,給他們的內心補充了能量,就能夠支撐他們開心上很長一段時間。就像“舉高高”的那個例子,

相比給多少錢、多少東西,陪他們一起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才是真正讓他們開心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