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活得“不幸”的根源,不在於無錢無勢,而在於這幾點

老子:人活得“不幸”的根源,不在於無錢無勢,而在於這幾點

01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們依據大地的特性而生活,在人間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生兒育女,過著自然而又美好的日子。而大地也依據上天的特性而發展,化育萬物。

那高高在上的“天”,它也並非是萬物的主宰,它也需要依據“道”的特性去不斷修正自己,從而讓一切都趨向於“自然”。

何為“道”?其實,這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不過,如果從“狹隘”一點的角度來說,那我們可以認為它就是“宇宙的規律”。

一個社會要發展,它需要遵循“道”的軌跡。而一個人要生活,那他就得跟從社會的腳步,跟上“道”的發展步伐。

人們活得怎樣,人類變得如何,這也許不由環境來決定,而由自身的做法來決定。因為生活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

其實,無論社會怎麼發展,人們總是存在這5個“缺陷”,難以過得幸福,希望你能夠改正。

老子:人活得“不幸”的根源,不在於無錢無勢,而在於這幾點

02

言語過多,惹禍上身。

老子有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一個人說話太多,而且還亂說話,那這個人就容易惹禍上身,最後落得悲劇的下場。因此,不如少說話,多做事,保持謙虛沉默。

從人類一生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在兩歲的時候便學會了說話,然後學習不同的語言,有本國的,也有外國的。於是乎,我們一輩子都需要跟“言語”打交道。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言語”有些時候就像是砒霜,足以讓人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加劇毒素的滲入,最後身敗於此。

海明威曾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閉嘴,並非叫一個人啥都不說,而是讓人明白,該說的時候便說,而不該說的時候就不能說。唯有這樣,人們才能夠活得長久。

老子:人活得“不幸”的根源,不在於無錢無勢,而在於這幾點

03

低調做人,圓融處世。

老子有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過分尖銳的東西,是要不得的。充滿是非矛盾的事件,我們不要靠近。面對光明,我要學會融入其中。面對凡塵俗世,我們不能過分排斥,而是要接納。

一個人鋒芒畢露,那會“消亡”得特別快。在命運的發展軌跡當中,任何自大自我,自高自傲的人,都很少有好的下場。

另外,人要想在社會上更好地生存,那他就得學會“融合”。融入到群體當中,不要過分“突兀”,做被人關注的“異類”。

老子所談的這四句話,用兩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低調做人,圓融處世”。不張揚,才是自保之道。外圓內方,才是立身之大智慧。

老子:人活得“不幸”的根源,不在於無錢無勢,而在於這幾點

04

以弱勝強,剛柔並濟。

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這天下沒有什麼比水更要柔弱的事物了,可任何強橫的存在都無法戰勝它,這是因為它終究無法被改變。

弱,看似毫無能力,實際上卻隱含著巨大的潛能。一滴水,你也許看不上眼,可百川大海的水,卻能夠影響人類的發展。

為人處世,我們不能過分“剛強”,因為“太剛則折”。一根筷子,就算它再堅韌,也都有被折斷的那一天。

有些時候,以“太極之道”來化解強有力的攻擊,甚至把攻擊還給對方,這才是“以弱勝強”的智慧所在。

做人,可以有剛硬的一面,但也要有柔和的一面。如此,剛有並濟,方能克敵制勝,不敗於天地。

老子:人活得“不幸”的根源,不在於無錢無勢,而在於這幾點

05

求滿有害,人滿多禍。

老子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一個器皿就該裝那麼多的水,可你卻一直裝下去,這隻能讓水流出來,白白浪費。而你如果不懂得收斂自己的“銳氣”,那你就會受到傷害。

現代人之所以活得不幸福,或者說活得困惑,就是因為他們看不透“圓滿”的本質所在。

人生不可能過分圓滿,我們所得到的一切也都不能完全“順遂心意”。這個時候,得到自己該得到的,捨棄自己不該得到的。如此,我們才能做到“順其自然”。

月亮過分盈滿的時候,它就離虧損不遠了。水流過滿時候,它就離溢位很近了。鮮花開得過分茂盛的時候,它很快就會面臨“落花”的危機。

如此,做人知足就好,別過分求完美,這才是長久之道。

老子:人活得“不幸”的根源,不在於無錢無勢,而在於這幾點

06

順其自然,辯證生活。

老子有言:“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在老子看來,為人處世就該順“道”而行,不該做出違背“自然規則”之事兒。而且,面對生活的一切情況,還得辯證去看待。

狂風暴雨再強大,它也有停下來的那一刻。生活再艱難,它也有過去的那一天。那麼,你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如何對待你。

很多人就是因為只看到“表象”,而看不到“本質”,所以才做出“逆道而行”之事兒,最後痛恨終身,一無所得。

不論是在江湖中打拼,還是在人際關係場上為人處世,我們都該辯證地看待一切人與事兒,同時順從自然和內心去做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生安穩。

文/舒山有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