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在選擇的問題上,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人:

1、一種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會被大眾影響並改變;

2、一種是“我行我素、獨來獨往”,即使被大眾影響,也能堅定自己的內心。

社會學中有一個詞“二八法則”,也叫“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則、巴萊特定律、朱倫法則”等,說的就是這麼個情況。

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二八法則,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為20%,其餘80%儘管佔多數,但卻是次要的。

關於二八法則,有這麼一些列舉:

20%的人是領導者,80%的人是被領導者;20%的人有目標,80%的人愛幻想;20%的人會堅持,80%的人愛放棄; 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的財富,80%的人掌握世上20%的財富;20%的人是正面思考者,80%的人是負面思考者;20%的人買時間,80%的人賣時間;20%的人做事業,80%的人做事情;20%的人努力改變自己,80%的人努力改變別人; 20%是富人,80%是窮人……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思考: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我是不是來湊數的?

是也不是!

關鍵在於你怎麼去看待自己的身份。如果你樂觀的認為世界缺你不可,那麼你就是這個世界重要組成的一員;如果你悲觀的認為世界有你沒你都行,那麼,你終將會逼得整個世界將你放棄。

總的來說,這個世界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我們與他們就像是舞臺上下的關係。他們負責在舞臺上光彩奪目,我們負責在舞臺下鼓掌歡呼,各自都有各自的任務,各自都有各自的作用。

沒了觀眾的鮮花與掌聲,臺上的舞者也不會賣力的表演;沒了臺上的舞者,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失去了許多生活的樂趣。這就是兩者的關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臺上也好,臺下也罷,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你從不想著跨越階層,也從未努力,那麼你的身份便會定格在你出生的一刻。

有一件事我們是要清楚的:即使是在20%的人群中,也會有屬於他們的二八法則。

有的人天生註定就是20%的少數人群裡的一員,但有的人,是依靠自己後天的努力,一步步擠入了20%的人群裡,這就是20%的少數人群中的“二八法則”。

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跟誰結婚都一樣,有什麼事實依據?

常聽到一些“過來人”勸誡小輩:男人跟誰結婚都一樣,女人嫁給誰都一樣。你不用挑,挑來挑去也是不會滿意的……

事情真如他們所說“男人跟誰結婚都一樣,女人嫁給誰都一樣”嗎?

對也不對!

這句話其實我們可以這麼理解:

1、首先,後半部分是正確的,與誰結婚都不會令你滿意。這涉及到一些個人因素,例如:性格、習慣、生活環境等。

婚姻的本質,便也是生活的本質,即“平凡是主導、激情是偶然”。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生活中,20%是充滿激情浪漫的,80%是平淡如水的”。

不論與誰結婚,婚姻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渴望透過伴侶改變婚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毫不誇張的說,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是極其“天真”的表現!

一旦步入婚姻,生活中的瑣碎便也會隨著而來:人情往來、養老育小、柴米油鹽、家務、生存、生活……這些都是躲不掉的。一個人的陰暗性格,也會因為這些瑣碎,漸漸暴露。這也正印證了“老人們”常說的那句話:“你不用挑。挑來挑去也不會滿意的”。

A、我們之所以不滿意,有對伴侶的性格、習慣、生活方式的不滿意,往往也有對自己的不滿意。就像有的人常常會懊惱“無法給愛人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無法滿足愛人的心願”,這就是對自己的不滿意。

B、然而,人往往也是不願意認錯的,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對自己的不滿意強加到對方的身上,視為對方的過錯。例如:我是不夠好,但如果不是你要求太多,我怎麼會做不到?追我的人多了去了,跟你在一起你還挑挑揀揀……這就是“推卸過錯”的典型例子。看似是對你不滿意,實則是懊惱自己的無能!

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2、第二,前半部分也並非完全正確。“跟誰結婚都一樣”,我們要站在辯證的角度看待這句話。

A、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差異、習慣差異是事實。

即使你願意去迎合對方,對方也願意迎合你,但人總歸是獨立的個體,也會有煩躁抑鬱的時候,也會有理智不清晰的時候,既然是迎合,就一定有“忘記迎合”的時候,這就難免產生矛盾。所以說,跟誰結婚,都避免不了一地雞毛的生活。

B、老話常說“情人眼裡出西施”,我們是否想過,當“不是情人”的時候呢?

1)、情人這個詞我們應該這麼理解,即“我愛你時是情人”。“愛”這個字,又佔有很強的主觀意願。於是一定會出現一種情況,即“我不愛你”。

換言之,當我不愛你時,你便不是我的情人;在我的眼裡,你也不是西施。這就是許多人在婚後常常感悟的原因:怎麼結婚前,覺得你長得還不錯的,現在成這樣了呢?

2)、不排除婚後不化妝,年紀大了體型、外貌有改變等原因。但總的來說還是“我不愛你了,所以你不再是我眼裡的西施”。

至於這個“不愛”,也並非是沒了“情”的意思,更多的是婚後的雙方,將與對方的“愛情”轉化成了“親情”,雖然沒有了“兒女情”中的“愛”的加持,但依舊有著“一家人”中“情”的珍惜。

3)、不管怎麼說,有“親”無“愛”是事實,可能會珍惜彼此,但絕不會再視對方為唯一,也就有了挑剔的心理和時間,也就有了對方“不美”的錯覺。所以才有了“結婚之後,總覺得對方不如當年”的說法和情況。

也或許是對方真不如當年,但一定也有個人心理的原因,即身處平淡、習以為常,所以不再驚豔。

C、常聽到有人抱怨“婚後不幸福”,我們是否想過為什麼“不幸福”呢?

第一,不排除與上一點(B)類似:身處平淡、習以為常,所以不再驚豔。也就是老話常說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第二,婚後的夫妻生活是明顯有別於婚前的戀愛生活的,毋庸置疑。

如果我們在現實的身份發生轉變之後,心裡的身份還遲遲沒有變化;如果我們在身為夫妻之後,總是忽略家庭、孩子等問題,一心只想著像從前一樣:戀愛、激情、浪漫,就難免會覺得不幸福,這就是“心理落差”!

當我們的心理落差太大,而我們又沒有足夠的思維邏輯能力去想通某些事情,就一定會覺得“生活艱難、不幸福”。

以上三點(A:人之間的差異,B:情人眼裡出西施,C:婚後覺得不幸福),便是人們口中常說“男人跟誰結婚都一樣,女人嫁給誰都一樣”的真正原因。從這些角度而言,確實如此。但是說出這些話的人,往往還忽略了一個事實。即:生活體驗、個人感受、個人提升空間。

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生活體驗、個人感受、個人提升空間”與“婚姻”的關係。

1、生活體驗,即跟對方在一起之後,個人的生活發生的改變。這一點可以說是婚姻的“核心”,它的唯一性也是不可複製的。

你跟不同的人在一起,就會遇見不一樣的生活(或快樂、或困苦的生活),這就是生活體驗!

2、個人感受,即跟對方在一起之後,你的內心因生活發生的變化。這一點便是我們之所以想要結婚的原因,它是改善自身情緒最直接且簡易的途徑。

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心思,你從他/她身上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愛、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細節(或暖心、或悲傷的細節)。這就是個人感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活體驗和個人感受其實可以算是同一件事,它們都是建立在個人主觀之上的名詞。好壞優劣,全由你一人察覺,也任憑你自己描述。

3、從客觀角度而言:一個人的成長,主要透過兩個途徑。

1)、透過大量的經歷,將自己撞得頭破血流,而後吃一塹長一智;

2)、有一個領路人,照著他的安排、學著他的步伐,而後快速成長。

當你遇良人,你的成長便會如“火箭昇天”般迅速;當你所遇非人,遍體鱗傷之後,方才會覺悟那麼一些。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個人提升空間”與“與誰結婚”的關係。

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從“生活體驗、個人感悟、個人成長”這三個方面而言,與誰結婚,真的不一樣!

長輩們為什麼又總是把“與誰結婚都一樣”掛在嘴邊呢?事實上,他們不過是為了逼婚罷了。逼婚,就是所有表象背後的本質,就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退一步講,長輩們就不怕把自己的兒女推入了“火坑”之中嗎?其實不然!

回到“二八法則”上來,我們基本就能理解長輩們的心思了。

1、這個世界整體來說,是“二八”分成的,包括智慧,也包括生活。

2、80%的人是不夠智慧的,80%的人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熱,但即使心有不甘,他們又不得不妥協。

也正是以上這兩點,才導致了他們發自內心的勸誡小輩“跟誰結婚都一樣,別挑了”。

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想法從根本上就是不全面的,因為他們就是這麼過來的,且他們自認為“好像過得也還不錯,這不也還好好的活著?”,所以他們才能如此堅信自己的觀念,也才能如此自信地給你“指路”。

跟誰結婚都一樣?心理學:真不一樣,別太天真!

老一輩人的觀念其實也沒錯,只能說是不夠全面:他們只考慮了生活瑣碎、人情冷暖、陪伴、家庭這些字眼,卻忽略了個人感受、生活體驗、個人提升空間這些他們從來沒感受過,也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認知達不到)。

這些從不被考慮的東西,就是社會上20%的人群裡才有的生活。而我們,如果是80%人群中的一員,那麼,長輩們的勸誡便是沒有錯誤的。畢竟,20%只是少數人的生活,許多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匹及。

說到底,這個世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都有追求更好的權利。有些人的有些話,聽聽就好,決定權終究還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裡。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自己的選擇,很重要。選擇之後,不要怨人不提醒,也不要中途放棄,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