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嘆王安石新政,歷史的節點步步驚心;人生是否也有相似?

文:閒時翻書君

一期一會,溫暖,哲理

“何必遺憾本不能的事情。”

——雨果《悲慘世界》

01

看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其中講到宋朝王安石變法鬧得朝野沸騰,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官家向百姓借貸,待收成之後返回本金及利息。本意一是充實朝廷國庫;二是讓農民擺脫地主盤剝,獲得銀錢投入生產。

但實際在執行時,一方面,農民積貧,家中無物可為抵押,貸不出錢來。另一方面,官員受累於政績,一改農民自願之初衷,多有強行攤派,分配強制行為。遇到收成欠佳之時,至使貸款之家因為無力償還,逃亡流離有之,賣妻抵債有之,身陷囹圄有之。意在圖強,實為惡政。

王安石推行新法,除了個別附庸權貴,謀求私利的人,朝廷元老重臣紛紛上書反對,但宋神宗堅信王安石勇擔重任,敢於力排眾議,非為一己之利,乃以身報國之舉,面對群臣彈劾,一概視而不見。

神宗雖欠缺識人之才,但並非昏庸之主,王安石有意打擊新政不利訊息,對上報喜不報憂,因此矇蔽了聖聽。但尚有良心的地方官,也有上書直陳人民不堪其擾,要求恢復祖宗之法。神宗猶豫,弄不清新法究竟是“解百姓憂”還是“至民不聊生”。於是就派兩個太監暗中查訪民情。

兩人看到了新政在民間的真實情況,但卻忌憚得勢的王安石排除異己的雷霆手腕,回報神宗以喜,堅定了神宗貫徹新政的決心。

林語堂由是發出如下感慨:

“倘若那幾個閹宦還有男子漢的剛強之氣,這時肯向皇帝據實回奏,宋朝國運還會有所改變。”

02

當時讀到這裡時,誠為感慨思量,難道歷史的走向竟會因人而有所改變嗎?

我將答案懸置,人的歷史當然是由人來決定的,宋仁宗在位時,認為王安石為人虛偽,不能大用。待到宋神宗時,時機成熟,王安石用堯舜聖君之名為“餌”,弄得有雄心壯志的神宗熱血沸騰,王安石又以“利國利民”為宗旨,推行他經濟變革的政策,朝廷有識之士無不竭力反對,試想,如果不是神宗和王安石的組合,宋朝的走向會不會有所變化呢?

不過這些都是後來讀到這段歷史的人的感慨罷了,對於歷史而已,已經發生的事情,從來都沒有第二種選擇的可能。

03

如果把眼光收回來,對於一個人來說,在他(她)的一生之中經歷的大小事情,不也是各種偶然下的一種必然嗎?

如此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大概就不會太在意一時得失了吧。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與其把時光花在遺憾和後悔上,還不如當以往發生的事為必然,而今後的人生卻尚未註定。

這樣想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我是閒時翻書君,文字記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