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疲勞:人類不幸之源

怎樣消除精神疲勞,是當代生活中頗為難辦的一件事情。首先,那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在其全部工作時間,甚至包括上下班時間,都是處在噪音的包圍之中。他們有意識地不去注意這種噪音,然而在其無意識中,這些噪音仍然使得他們感到緊張,造成精神疲勞。

還有一種造成疲勞的原因我們往往注意不到:這就是陌生人的不斷出現。人跟其它動物一樣,對於每一個陌生的同類都要進行觀察,從而決定自己應該採取何種態度。

當人們在高峰期坐地鐵時,由於不斷地接觸大量的陌生人,造成一種高度緊張狀態,從而產生疲勞。人們在趕早班火車上班時也是行色匆匆,其緊張程度往往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等到他們趕到辦公室,才開始一天工作時,就已經疲憊不堪了,疲勞又造成極壞的情緒,使得他們對他人充滿敵意。

而老闆的情緒也是一樣的。他來到辦公室時,根本不會顧及其員工的心理反應,而這些員工害怕被解僱,不得不裝出一副溫良恭順的樣子,這種刻意的做作又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精神緊張。

如果允許這些員工每個星期上去捏一下老闆的鼻子,或者以其它方式表達他們對他的真實態度,他們的精神緊張也許可以得到緩解。而老闆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員工怕解僱,老闆怕破產。

不錯,有些老闆確實已經很富了,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過在獲得這種地位之前,他們大都有過多年的拼搏,時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不斷地關注行情,想方設法擊敗對手。等到真正成功了,他們的神經大都已經崩潰,他們已經習慣於焦慮,以至於無法消除它。

我們再看看那些普通人,他們為了謀生而不得不付出艱苦的勞動,其產生的疲勞更為常見。這種疲勞通常是由焦慮引發的,而他們的焦慮本來是可以透過一種更為積極的生活哲學和心理控制來予以消除,然而大多數人很難實現這種自我控制。

對於那些不知道該怎麼辦的難題,他們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它們。半夜三更,他們在床上輾轉反側,為工作上的難題思過來、想過去,難以入眠。

實際上他們對此是無能為力的,之所以這樣冥思苦索,並不是要找出一個第二天可以付之行動的辦法,而是一種由於失眠而導致的思維紊亂狀態造成的。

天亮時,這種狀態仍然控制著他們,影響了他們的判斷力,敗壞了他們的情緒,在工作難題面前他們更加惱怒異常,但毫無辦法。一個明智的人只是在有了明確目標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那些工作中的難題,如果到了晚上,他們就會什麼也不去想。

我的意思不是說,在碰到重大問題時,例如一個老闆破了產,或者一個丈夫確切地知道妻子有不忠行為,由於無法解決,就放棄自己的責任。我的意思是,當我們碰到一些麻煩事時,除了那些必須立即處理的,可以把它們暫時放一放。

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的思維有條不紊,就可以既獲得更多的幸福,又提高了解決難題的效率,而不會去不間斷地思考難題。

在決定一個重大事情時,只要獲得足夠的資料資料,就應該立即充分考慮有關問題並作出決定;一旦作出決定,除非有新的情況發生,不要輕易加以更動;猶豫不決、心神不定是最消耗人的心力的,容易造成精神疲勞,也使得工作沒有成效。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那些引起焦慮的東西並沒有那麼重要,就可以大大消除我們的焦慮。我一生當中作過許多演講,剛開始時聽眾讓我感到恐懼,精神十分緊張,演講往往很不成功。

我很害怕這種情況,以至於在演講前,甚至往往希望自己的腿被跌傷而取消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後,由於緊張我都是精疲力盡。後來我告訴自己,不管演講是否成功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不管講得怎樣差,地球還照樣轉動。

我發現,我越是不去擔心演講是否成功,我演講得就越好,於是我的緊張漸漸減少,到後來就完全不緊張了。實際上許多精神疲勞症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治療。

我們的行動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重要,成功與否並無多大關係。一個人的痛苦無論怎樣巨大,都是可以承受的;那些似乎讓人的幸福不會再有的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自行化解,以至於人們無法記起它來。

除了這些從個人角度的考慮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明白,一個人的自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是十分有限的。一個人越是能夠超越自我,就越是容易擺脫日常生活中的困境,而一個徹底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工業心理學對疲勞問題作了較為細緻的調查,其資料資料證實:如果你長時間地不間斷地做同一件事,就很容易產生疲勞。其實這一結果不需要專門研究我們也能想象得到。

一些疲勞研究主要是針對學校的孩子,但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肌體疲勞。這些研究並沒有觸及疲勞問題的關鍵。在現代社會,情緒上的疲勞才是主要的。

其實純粹腦力上的疲勞跟純粹肌體上的疲勞一樣,透過睡眠就能夠消除。一個人進行了大量的腦力勞動,但不需要他付出什麼情感,例如比較繁雜的數學計算,由此帶來的疲勞,透過睡眠在第二天就完全消除了。

而工作過度之所以有害,是它產生某種煩惱和焦慮,也就是情緒性的疲勞,從而影響人的休息。這時一個人越是疲勞,他的疲勞就越是難以消除。

這種精神瀕臨崩潰的症狀是,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太重要了,認為哪怕是休息一天都不可以。如果我是醫生,對於這樣的病人開的處方是:去休假。

這種現象表面看起來是工作引起的,實際上是由於情緒造成的困境,而病人試圖透過工作來逃避這一困境。他之所以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工作,是因為如果放棄了,就無法擺脫心中的不幸感。

例如,當一個人面臨破產的危險時,他的焦慮會促使他拼命地工作,但越是這樣,他的判斷力就越是下降,結果其工作反而加快了他的破產。導致一個人精神崩潰的,並不是工作,而是情緒上的困境。

——幸福之路

【本文摘自《羅素自述》(黃忠晶編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