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布蘭妮,還是拯救布蘭妮?

布蘭妮終於迴應了。她在Instagram的長文裡寫道:“他們指責當年媒體的無情,然後做了一樣的事。”

今年《紐約時報》和BBC分別拍了一部關於布蘭妮·斯皮爾斯的紀錄片。兩部影片的視角相似,都聚焦在布蘭妮的低谷時期——和“錯誤”的人結婚、懷孕生子、精神崩潰、奪子大戰、事業停滯……這一切滑向最壞的後果,布蘭妮的父親傑米·斯皮爾斯取得她的完全監護權。2008年起,巨星布蘭妮被法庭剝奪對自己身體、行動、家庭、事業、財產的主導權。從此以後,小到吃什麼藥,去哪裡,能否開車,買什麼東西,和誰交往,她都無法自主。

兩部紀錄片都未能採訪到布蘭妮本人及她的核心圈子。“釋放布蘭妮運動”的成員及與她共事過的人間接通往她的真空世界。這些人把布蘭妮描繪成厭女症、父權社會及階層割裂的受害者,遲到的同情被獻給中年小甜甜。

《紐約時報》和HULU聯合出品的《構陷布蘭妮》團隊在影片上映後表示,仍不知道當時遞交給布蘭妮團隊的採訪申請是否送達她本人手中,也不知她是否看過了電影。BBC上週六剛剛釋出的《為布蘭妮而戰:粉絲,金錢和監護權》(The Battle for Britney: Fans, Cash and a Conservatorship)則表示,會繼續跟進6月23日將由布蘭妮親自出庭的監護權案。

消費布蘭妮,還是拯救布蘭妮?

八卦博主Perez Hilton和記者出身的導演Mobeen Azhar(右)

好了,現在布蘭妮終於發聲了。她說《構陷布蘭妮》把她“置於尷尬的境地”,“哭了整整兩個星期”。辛辣的嘲諷主要針對BBC那部,布蘭妮稱自己和片中的受訪者、舞臺化妝藝術家Billy Brasfield並無私交:“我根本沒跟他交談過,(他在片中的表現)讓我非常困惑”。隨後布蘭妮用社交媒體的雀躍筆觸寫道:“雖然有過艱難,但我也確曾有過非常非常棒的時光,但是很不幸我的朋友們……這個世界總喜歡把目光放在黑暗面上”。

然而布蘭妮的鐵粉和普羅大眾不一定會買賬。他們已經鐵了心地相信,布蘭妮處於父親團隊的嚴密監控之下,發文的是她還是假手他人都未確定。況且即使是她本人,內容是否出自真心也大大存疑。

六月的洛杉磯庭審將決定是否移除其父傑米·斯皮爾斯對她的全權監護權。此前布蘭妮透過律師發表宣告,只要父親仍為他的監護人,她就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傑米很可能被移出監護人之列,但要注意一點,六月的庭審只關乎傑米的監護權,而非完全解除對布蘭妮的監護。這意味著即使布蘭妮勝訴,仍有貝西默信託“監護”著布蘭妮的鉅額財產。

消費布蘭妮,還是拯救布蘭妮?

紀錄片導演Mobeen Azhar與受訪者、舞臺化妝藝術家Billy Brasfield

回顧一下布蘭妮簡史。上世紀九十年代,“聖經帶”(Bible Belt,美國保守的基督教福音派在社會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地區)密西西比小鎮姑娘布蘭妮·斯皮爾斯闖蕩紐約,成為少女巨星。和其他巨星一樣,她的私生活引人注目。與“金童”賈斯汀·汀布萊克分手後,“玉女”布蘭妮和凱文·費德林閃婚又離婚,陷入爭奪撫養權之戰,2007年精神崩潰後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院。2008年的MTV紀錄片《布蘭妮:鄭重宣告》(Britney: For the Record)是她最後一次在公開採訪中談及監護權,隨後便長期噤聲,再未公開表達過自己的想法。

十三年前完全監護權生效後,布蘭妮接受短暫的治療後繼續工作。這段時期她總共釋出四張專輯,完成250場拉斯維加斯賭場的駐場演出,躋身那個舞臺上最賣座藝人之列。

紐報紀錄片的前半段塑造了一個獨立清醒的女星形象,事業如日中天時她樣樣事親力親為,驕傲宣稱“我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為籤的每份合同細節我都清清楚楚”。重返戰場的布蘭妮仍能載歌載舞,但這一部分的缺失令她判若兩人,勾起人們對消失了的“小甜甜”的懷念。

布蘭妮遭遇的厄運來自兩種陰暗的心理。一是所有和性感搭邊的女明星的共同命運,大眾期待她們“要性感,不能放蕩;能挑逗情慾,但最好永遠是處女”。一旦她們羽翼漸豐,想在公眾面前突破既有形象,稍微露出真實的自己,不用等到行業裡的話事人出手,“大眾”自會以殘酷的方式借媒體輿論之手懲罰她們。“她瘋了”是常見的理由,“她的出身低微,難怪爛泥扶不上牆”是另一條。“蕩婦羞辱”是校園霸凌的成人版本。而一旦被大眾發現她們做一套說一套,擇偶不慎或處理兩性關係欠妥,就會立刻落入牆倒眾人推的境地。東西方皆如此,美國有布蘭妮,我們有“豔照門”的受害者們。

消費布蘭妮,還是拯救布蘭妮?

布蘭妮

第二種更有時代背景。布蘭妮嶄露頭角的年代,像她這樣從小鎮中下層中產階級打拼成巨星的榜樣還受到敬佩。美國曾經是最不在意出身的國度。傳統美國精神簡單強悍,只要肯拼博,夠有才華,就能出人頭地積累財富受到尊敬。這種信條不復往日光輝。對失去一切的布蘭妮的群嘲出自這樣的心理:看,你年少成名,聰明有才華,積累了鉅額財富(6000萬美元以上),但有什麼用?還不是被打回原型。

人們勉強可以接受她的性感甜心少女形象,洛麗塔般的禁忌誘惑匪淺,但接受不了她後來的形象。當她因年齡漸長而跳出“處女-蕩婦”的二元論緊箍咒,被小報狗仔抓拍的憔悴照片砸出另一個深坑。狗仔對布蘭妮興趣最濃的時候,滿眼都是她下巴上一片新舊痘痘的素顏照,暗示她脆弱的精神和不自律的生活。邋遢的打扮和發胖的身材則是她的“紅脖子”血統證明。打扮得像朝不保夕的窮人一樣落魄是原罪,對女星來說更難以原諒。一旦在這裡跌倒,就很難再爬起來。狗仔對她表現出持久的超級熱情,在八卦週刊的黃金年代一張布蘭妮的照片能賣出100萬美元的天價(就是那張著名的光頭布蘭妮雨傘砸狗仔車照)。人們引頸等待她的最新醜聞,就像餓狗等著把骨頭叼回家啃咬,吸吮出自身優越的良好感覺。

布蘭妮曾經厄運纏身,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她會垮掉,變成在Instagram上發雞湯文配塑膠圖的沒有靈魂的人。“釋放布蘭妮運動”的成員以頑強意志在粉絲組織中出名。新出街的BBC紀錄片採訪到了其中幾位領袖,試圖透過他們接近真實的布蘭妮。

但這些人並未提供比《構陷布蘭妮》更多的資訊。還是那一套陰謀論,這些人仔細研究布蘭妮釋出的每一條資訊,拼湊其中蛛絲馬跡,不斷加固“布蘭妮正在求救”的信念。記者出身的導演Mobeen Azhar沒打算粉飾他們的暗面。當布蘭妮前經紀人Lou Taylor回覆Azhar的採訪請求時,她收到了來自少數粉絲的死亡威脅。

消費布蘭妮,還是拯救布蘭妮?

“釋放布蘭妮運動”

八卦博主Perez Hilton在《為布蘭妮而戰》中表現出的悔意帶著濃濃自戀,和《構陷布蘭妮》中那位著名狗仔一模一樣。這位先生也在布蘭妮精神出狀況的那幾年撈得一筆,具體做法是在部落格上緊盯布蘭妮,分析論證後認為“監護權實際上保護了布蘭妮”。他用“我需要藥物”“不稱職的母親”標註狗仔的偷拍照,條條標題誘人點開。如今他在鏡頭前懺悔,依然言辭誇張,唯我獨尊。“如果我明天就死,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會拍手稱快。沒問題,因為我正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深後悔。”

布蘭妮的黑洞中,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唯獨不見她的蹤影。兩部紀錄片重新掀起的往事熱度有多重意義,既是對大眾輿論之殘忍的重新審視,也可能是對一個人的再次傷害。大家都在等待6月23日布蘭妮親自陳述她的故事,以此判斷,當年那個清醒聰明的美麗姑娘是活著還是死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