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張松在返回益州途中經過荊州之時,相關人物分別為張松和劉備。原文如下: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玄德舉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敘三日;今日相別,不知何時再得聽教。”言罷,潸然淚下。張松自思:“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不如說之,令取西川。”乃言曰:“松亦思朝暮趨侍,恨未有便耳。松觀荊州:東有孫權,常懷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鯨吞。亦非可久戀之地也。”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跡之所。”松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民殷國富;智慧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荊襄之眾,長驅西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玄德曰:“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帝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他人豈可得而動搖乎?”松曰:“某非賣主求榮;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劉季玉雖有益州之地,稟性闇弱,不能任賢用能;加之張魯在北,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專欲納款於操;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明公先取西川為基,然後北圖漢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願施犬馬之勞,以為內應。未知鈞意若何?”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松封劉璋之命前往許都,本想巴結曹操對抗張魯,孰料曹操態度傲慢,令張松非常不滿。張松出言譏笑曹操,被趕出了許都。在返回益州途中,張松來到荊州,受到劉備的隆重接待。張松思前想後,決定投靠劉備,從此成為劉備在劉璋集團的內應。最終,在張松的大力協助下,劉備終於進入益州並擊敗了劉璋。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張鬆口中的“犬馬之勞”,意為像犬馬一樣所做的操勞,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為人效勞。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書孔光傳》中的“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載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與真實的歷史相對比,小說中提到的這段張松出使荊州併成為劉備內應的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該傳注引《魏氏春秋》亦稱;“張松見曹公,曹公方自矜伐,不存錄松。松歸,乃勸璋自絕。”從這兩段記載來看,小說中提到的張松在赤壁之戰後在許都面見曹操完全是子虛烏有之事。歷史上的張松與曹操見面的地點應該是在荊州的州治襄陽,時間則是在赤壁之戰爆發前。同時,從這兩段記載也可以發現,張松並沒有見過劉備。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不過,雖然張松與劉備並未謀面,但成為劉備的內應卻是歷史的真實。按照《三國志劉二牧傳》的記載,張松回到益州後,力勸劉璋放棄巴結曹操的打算,改與劉備交好。張松是這樣告訴劉璋的:“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此後,“(劉璋)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禦”,再後來便有了劉備邀請劉備入蜀之事。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從劉備進入益州的過程來看,張松可謂居功至偉。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劉備才終於得以圖謀益州並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的“跨有荊益”的戰略藍圖。但令人遺憾的是,就在劉備奪取益州之前,張松也因為寫給劉備的密信被劉璋截獲而慘遭殺害。

張松立下大功,劉備為何對其家人棄之不用,原因非常簡單

這裡附帶說一句,劉備奪取益州後,並沒有善待張松家族中的一位成員,並對其棄之不用。這個人便是張松的親哥哥張肅。一向以寬厚待人的劉備為何會如此絕情呢?原來是事出有因。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張松寫密信給劉備,信件被張肅截獲。“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一句話,張肅是造成張松被殺的罪魁禍首。益州之戰結束後,劉備對劉璋的舊部均加以封賞,重新錄用,但對張肅害死弟弟張松之事耿耿於懷,對其棄之不用。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