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在秦國,如此受用後為何商鞅,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善終?

假期正好看了大秦帝國三部曲中的裂變。(強烈推薦)對此有一定的看法,略略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指教。

商鞅變法在秦國,如此受用後為何商鞅,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善終?

中庶子衛鞅地位卑微,出身卑賤,被當時大部分的貴族瞧不起,在魏國是這樣,在秦國除了少數支援他的人也是這樣。即使變法有所成就,秦國國力有所提高也依舊存在那種舊有的等級觀念。依舊對商鞅側目而視,人們常說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許多人感覺是官話套話,其實真的是這樣。比如遷都咸陽,宗族老皇族在舊都櫟陽有大量封地,享有貢賦特權,威脅中央統治。遷都他們就被擱置一邊,心裡不是滋味。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影視作品中就比較突出,儘管在變法之下秦國日益強大,但仍然存在一大幫人希望商鞅死,衛鞅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規章,秦法其嚴苛程度各位有所瞭解,輕罪重罰。商鞅變法的支持者重要推動者櫟陽令犯法,商鞅念及人情,將事情壓了下來,後來被反對者揭發,雖然是小罪,但按照商鞅之法——死刑。商鞅為維護變法順利進行,毅然赴死。

商鞅變法在秦國,如此受用後為何商鞅,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善終?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能明白商君為什麼只能在激進改革派這條道一路走到黑了,因為孝公需要他,就是因為他是和保守勢力不一樣的反派,孝公需要用他做推動改革的引擎——但是剎車和油門一定永遠在孝公手裡的。商君的所有權力,其實都來自於孝公身上希冀改革的那一面的投射,所以他和保守派的矛盾,本質上都是孝公自己和自己的矛盾,而在每一件細小的事情上是偏向保守派還是偏向改革派,也只能和必須是由孝公來做抉擇,而不是商君。因為商君一旦自行做了和解和選擇,那麼在孝公眼裡,他就和保守派沒有兩樣,其他保守派的權力來自於血緣紐帶,商君呢。

商鞅變法在秦國,如此受用後為何商鞅,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善終?

更關鍵的是,商君的行為一直在幫他獲得民意,如果商君不時時將自己放在和保守派最對立的位置,不將自己置於危地,那孝公對自己祖宗基業的安全感又該何從建立呢,孝公的安全感問題,也可以用於解釋商君對待魏國時,從戰略到戰術的毫不留情和不擇手段——畢竟商君可是從魏國相府走出來的(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人心隔肚皮,誰也不能確認他和魏國國君真正的關係——除了在戰略上對魏國利益的絕對打擊,以及在戰術上不擇手段以徹底和魏國恩斷義絕,任何言語都不能證明他的清白,所以求仁得仁,就是這樣。所有時代、所有團體裡面,真正觸及筋骨的改革者的宿命,大多類比於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