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中華武學博大精深、海納百川,從飛簷走壁的輕功到以一當十的各路拳法,從佛山無影腳黃飛鴻、迷蹤拳霍元甲到八卦拳掌董海川,聞名的武術派別和武林高手不勝列舉。輝煌時期的武林高手林立,不以功利為尊,不以速成為榮,唯有武功高強與德行兼備之人方稱江湖楷模。

中華武術不為征服與侵略存在,而是一種以戰謀和,戍衛安定的手段。

清覆滅後,中華民族被視為病夫、弱小,為扭轉世界對中國的印象掀起了一股全民習武的熱潮。這一時期,中華武學迎來大爆發,各門各派人才輩出,登峰造極,形意一門更是獨領風騷,稱霸武林,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大師”的李仲軒就是出自形意拳門下。李仲軒作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的見證者。

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初迷武術

1915年,李仲軒在天津寧河縣出生,他的父母家族一個是當時京津地區赫赫有名的官宦世家,一個是書香門第,家境優渥,自幼衣食無憂。當時的官宦子弟大都隱蔽於家世,到了年紀混個一官半職,享受清閒富貴的一生,但李仲軒偏偏不走尋常路。

幼年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仲軒見識到武術的威力,對習武產生了濃厚興趣,昏晨勤練,痴迷不已。李仲軒原本承載著父母的期望,應該繼承祖業,但當時有“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規矩,為了拜師學藝,他放棄仕途入了江湖。

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年輕的李仲軒躊躇滿志,憑著勤學苦練拼出一身本領,很快便得到了師傅的賞識,被收入形意拳門下。形意拳一說是由達摩祖師所創,二說為民族英雄岳飛領兵操練時所編,還有傳說是明朝將領姬際可創立的,清朝開始從山西、兩河地區傳往天津、四川、南京等全國各地。

形意拳因何緣起後人至今已無從考究,但拳法講求心意,內外同修。入了形意門後,李仲軒開始潛心修練武術,很少再過問家族中的繁文瑣事,一心向學,刻苦鑽研起來。這一時期,李仲軒如同打開了四經八脈,武術造詣突飛猛進,世家公子漸漸有了武林高手的樣子。

人生在世,大成大敗皆始於最初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選擇,李仲軒遵從本心選擇了一條不凡之路,那時他沒想到未來某天自己會成為武術界的一段傳奇。

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師從名家

江湖中最講門派師承。入形意門是李仲軒人生的轉折,但帶他一路登上高峰的卻離不開師父指點。李仲軒一生曾拜過三位師傅,皆是當時江湖中響噹噹的高手。

李仲軒的第一位師父是唐維祿。唐維祿人稱“賽白猿”,是位俠肝義膽的英雄好漢,也是出了名的武術大師。唐維祿農民出身,自小跟著父母務農,身強體健,一身蠻力,三十五歲才開始習武,師父是形意拳大師申萬林。

農民出身的唐維祿能吃苦,天分高,武藝進步奇快,不久便在當地闖出名聲,拜師幾年後就自立門戶。唐維祿當時在漢沽的沿海小漁村開館,專教窮人,不僅不不收他們學費,也不鋪張辦酒席,不收拜帖。唐維祿的仁義之舉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德名遠揚。李仲軒聽說這位俠義英雄後慕名前來,拜在唐維祿門下開始習武。

學了一段時間後,李仲軒小有所成,少年人的心高氣傲便遮不住了。唐維祿自覺沒有更多的東西傳授與他,便將其引薦給了另一位好友,一方面希望李仲軒繼續學習新的本領,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位好友挫挫李仲軒的銳氣,幫著改掉徒弟不可一世的壞毛病,這位好友便是尚雲祥——李仲軒的第二位師傅。

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尚雲祥一生與武術打交道,年輕時做過鏢師,當過護院,做過偵探,還被清朝宦官之首李蓮英邀請到皇宮做教習,武術造詣超群,對戰經驗豐富,善於教學,更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絕學,是武林中排的上號的大師。

19歲的李仲軒天資聰穎,但心高氣傲,唐維祿將其引薦給尚雲祥後,尚雲祥決心給他點教訓。依照江湖規矩,二人比試了一場,尚雲祥推挪騰移間大敗李仲軒,李仲軒輸的心悅誠服,當場要拜尚雲祥為師。

當時尚雲祥年近70,與李仲軒差了五十一歲,玩笑說:“老師傅,小徒弟!這有點不像話了。我若是收了你就亂了這武林的輩分。”李仲軒當即跪拜,誓要入門,並保證“學成以後絕不收徒”,絕不亂武林輩分,唐維祿也在一邊幫著勸說。尚雲祥愛才心切,受不住左右夾攻,無奈應允。此後,李仲軒追隨尚雲祥修煉,武藝又有大進。

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李仲軒的最後一位師傅名叫薛顛。薛顛年少時意氣風發,自認為功夫無敵,不想在山東客棧投宿時被同門師兄傅劍秋一掌擊敗,尊嚴盡失。之後薛顛獨自跑到五臺山潛修多年,得高人指教,學有所成,為雪前恥,他師門踢館,指名要與傅劍秋比武。

面對這位來勢洶洶的同門師叔,李仲軒躍躍欲試。

見多識廣的唐維祿訓責李仲軒道:“別看你這位師叔面慈心善,動起手來可是如妖魔般出神入化,形意門裡無人堪為其對手。”這番說辭引得李仲軒更加好奇,他看著薛顛繞著臉盆走了一圈,只見盆裡的水竟跟著旋轉起來,內力之深令人咋舌。形意門弟子應戰而出時,竟無一人能招架其力,幾招之內皆被震退左右。李仲軒對這位高手頂禮膜拜,隨即拜了薛顛為師。

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心念武學

李仲軒三十四歲那年,其師撒手人寰,李仲軒內心悲痛,無意江湖紛爭,就此退隱。這位正直盛年,前途無量的武者忠誠踐行對師父許過的“永不收徒”誓言,對於晚輩的請教,從來只是略微指點,一生沒有收弟子。

江湖雖退,武學未滅。李仲軒對於武術的痴迷和熱愛絲毫未減,將多年所學傳揚於世成了他的願望。他將各種武術拳路、修煉心法和自身的武學思考總結成文,先後發表了許多武學文章,為後世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武術資料及理論。晚年口述的《遺失的武林》一書更讓後世切身領略了武術家們的武學精神。

他按門規隱退江湖遵師命一生從未收徒,卻成中華最高武學見證者!

隨著熱兵器時代的來臨,中華武術風光不再,變成一種流於形式的文化遺產。李仲軒的精湛武學未能透過弟子流傳,但他留下的諸多典籍、資料對武學傳承有著更廣袤、更深遠、更長久的意義,不僅印證著那個輝煌的武術盛世,也寄託著自強不息、以戰止戰的武術精神。

所謂捨得之道,無非有舍有得,不捨不得。

李仲軒舍了世家榮華,成了武學宗師,依然是一段世間佳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