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234篇文章)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剛剛即位不久,就發生了震驚朝廷上下的科場舞弊案。

在這場科舉考試中,主考官是張廷璐,副考官是李紱。李紱閒逛伯倫不歸酒樓發現端倪,先找張廷璐商議停考被拒,隨後找到了三王爺胤祉,再然後就找到了剛剛回京述職的李衛。

可是等二人進屋對話之時,李衛卻坐姿吊兒郎當,還當著李紱的面掏起了耳朵,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234期:雍正王朝:李衛面對李紱求助,前腳還在寒暄,後腳咋掏上了耳朵?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一、

如果有人問,當今社會最公平的事情是什麼?

我想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件事,那就是高考,這是唯一一場不靠權勢,不靠金錢,不靠臉蛋,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跟那些二代們競爭,並有取勝機會的戰爭。

雖然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地域問題,比如考題問題,比如加分問題,但並不妨礙高考作為普通人翻身的一個最快,最有效途徑。

同樣,在中國近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中,維護制度的公平是歷朝歷代均十分關注的事情。據考證科舉制是隋煬帝楊廣,也是楊角風的本家皇帝開創的,取代了以前官員一直被世家大族所壟斷的局面。

普通民眾也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努力,透過科舉,混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實現階層跳躍,正所謂: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而《雍正王朝》中,李紱跟李衛的關係,就類似於我們現在,一個是小學沒畢業的小夥子,一個是博士畢業的老學究,倆人透過不同的路子,進入到了官員階層。

李衛大字不識幾個,自然無法融入到學問圈(清流),李紱自命清高,也必然不會瞧得上李衛這種野路子的人。其實不僅僅李衛,田文鏡也非進士出身,是監生的身份,一步步做到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務,李紱同樣瞧不上。

既然瞧不上李衛,為什麼還要求助於他呢?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二、

李紱是透過科舉考試才進入到官員一列,因為讀書好,好讀書,所以對文學一塊頗有造詣。在康熙朝因為編撰《古今圖書整合》而受到康熙帝的表揚,在《雍正王朝》中,則給安排到老三胤祉手下了。

李紱有兩大特點,一是保護讀書人的利益,二是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因為他就是受益於科舉,所以對於科場舞弊痛恨至極,要維護公平,保證科舉取士不摻假,以便保持清流派的純正血脈。

這也是他執意要揭開科舉舞弊案真相的原因之一!

後來他彈劾田文鏡,其實也是出於考慮維護讀書人階層利益,雖然他嘴上說著是爭口氣,是要臉面,其實都是利益。還記得他在伯倫不歸酒樓買的答案嗎,那可是整整七十兩銀子,要知道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也不過一百多兩。

後來他給三王爺送雞血石,那可是至少價值二千兩銀子,三王爺還說那個士紳不虧:

“李紱的一篇墓誌銘,換他這方雞血石,他也不虧呀!”

這其實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輸送網,就像當今收藏某某人書畫,你以為真的值那麼多錢?他買的不過是畫這幅畫的人手中的權力罷了。

正是由於這種階層利益原因,李紱跟其他派別的人溝通不多,比如八爺黨,比如親皇派。但是他要揭開科場舞弊案,自己不過是一個副主考,主考張廷璐又直接拒絕了他的停考建議。

無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爺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為三王爺胤祉是實際上的清流派領袖,李紱的真正靠山。整條清流派利益輸送鏈的最後一環,就是三王爺胤祉,這也是雞血石最終進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三、

三王爺胤祉等到李紱來找,知道大事不妙,如果不為清流派做主,不維護讀書人的利益,那麼自己讀書人首領的地位就不保。當然,維護科舉公正也是一個讀書人的良知,況且科舉舞弊歷來是殺頭的罪,一旦暴露,李紱作為副考官,小命不保,但如果自己出面,問題也比較大:

首先,自從雍正帝即位之後,他一直想明哲保身,隱藏自己是清流派幕後大佬的身份。在朝廷也沒有具體的職務,更沒有什麼實權,自己想管,也力不從心。

其次,雍正帝多疑,自他即位之後就著力推行幾件事,而前兩件事,清繳戶部欠款啊,鑄造新錢啊,都鬧了笑話。所以對科舉取士非常重視,一切都是自己親辦,出了這麼大的疏漏,必然是皇帝這邊出了問題,直接去找他,或者自己去查舞弊案,無異於捅老虎屁股。

當然,更重要的是,三王爺胤祉沒有兵啊,沒有兵,又是這麼大一個案子,背後還不知道是誰在主使,兩眼一抹黑,搞不好自己都得栽下去。

萬般權衡之下,三王爺胤祉立馬就想到了一個合適人選,他就是李衛,為什麼是李衛?

首先,李衛是雍親王府出來的奴才,絕對忠誠,又深得雍正帝信賴,他來辦,沒有後顧之憂。

其次,李衛年輕,做事常不按套路出牌,但是雍正帝對他的容忍度高的多。連張廷玉這位重臣,就因為後來彈劾張廷璐的摺子上的慢了,就被拉去看行刑,更何況李紱了。而李衛就不同了,夜訪小媚仙,大牢裡揍人等等,都沒事,就像在單位裡,年輕小夥子犯個錯,都是可以原諒的,但是老人犯低階錯誤,這就難以接受了。

關鍵是什麼呢?

關鍵是李衛剛好有兵,前面查封諾敏一案時,就是李衛出的兵,按照劇中說法,他應該是從布政使的任上到京述職,並趕赴江蘇巡撫之前。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四、

翻了一下歷史書,這時候的李衛應該是在江南緝拿私鹽,還抓獲並策反了大俠甘鳳池:

“世宗即位,授直隸驛傳道,未赴,改雲南鹽驛道。”

雖說這個官不大,算是個三品官吧,但權力大,至少李衛帶著兵在江南轉悠,江南的那些官員都得聽他調遣。

此時的李紱已經是直隸總督了,是正二品大員,就算李衛此時是江蘇巡撫,也不過是從二品,李紱大他半級。在過去那種等級觀念很強的時代,李紱去求李衛,是非常不情願的,也是掉面子的一件事。

這讓楊角風想起了十八年前,韓寒的“光明頂之戰”,韓寒,鼎鼎有名,當年透過新概念作文突圍並退學。引起了眾多學者不滿,為了拯救這名少年,他們打著“替天行道,除魔衛道”的偉大旗幟,群起圍攻韓寒。當時幾乎判了韓寒死刑,誰曾想到2010年韓寒登上了《時代週刊》,2014年成為了一名導演,他還是一名賽車手……

言歸正傳,此時的李紱,就像當年的六大門派中的一派,卻要求助於毛頭小子張無忌,實在是不甘心。

但為了心中的正義,同時也為了自救,他不得不低下頭求助李衛。

李紱為了見李衛,先是砸門,人家管家不認識他,不讓他進,他就叫人攔住管家,硬闖。進到內院,兵士又攔住他,說李大人在寫奏摺,不能被打擾,李紱笑道:

“不識字,寫什麼摺子?賜進士出身,內閣侍讀大學士,現任副主考李紱來了!”

你猜李衛聽出點什麼來了沒?

他猴精猴精的,尤其耳朵最靈,別忘了當年夜宿江夏鎮,就是他救了四爺一夥人的命。李紱弄了這麼多頭銜掛在嘴上,生怕自己身份跟不識字的自己相同,他心裡會舒服?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五、

所以,李衛出來後,馬上就開始寒暄:

“李大人,哎喲,李大人,您怎麼到這來了?”

不等李紱說話,又當著眾人的面給戴高帽:

“認識這是誰嗎?這是大清官啊,這是讀書人的領袖啊,李大人,您到我這來,這是給我李衛面子……”

等到李紱說明來歷之後,李衛突然就180度大轉彎,收掉了笑容,反而悠閒悠閒地掏起耳朵來。作為從小在雍親王府學規矩的李衛來講,此舉相當不禮貌,顯然是刻意為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李衛前面的話全都是諷刺,既然你是進士,又是什麼大學士,還是副主考,怎麼求我李衛這個大老粗了?

其次,他本以為李紱能說出什麼高妙的方案來,結果發現就是一個讀死書的人,聖人的書用來讀的,拿來辦事百無一用。等耳朵也掏好了,李紱也說得口乾舌燥了,李衛悠悠地來一句:

“李大人,我覺得你的想法不對啊。”

再次,其實李衛掏耳朵的過程,就是動腦筋的過程,就像我們看《聰明的一休》,一休每次動腦筋前都要盤腿坐著劃拉劃拉腦袋,靜坐。把他的古靈精怪都拍了出來,畢竟回伯倫不歸酒樓抓人,人早跑了,肯定得去考場抓現行啊。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最後,李衛此舉可以說是對李紱的一種態度體現,以表達對李紱無理闖門的回擊。

正所謂“禮多人不怪”,這個“禮”不僅僅是指禮物,更是指禮貌。李紱的態度哪像是求人辦事的態度啊,不帶禮也就罷了,還跑進來大喊大叫,諷刺李衛不識字,不用寫奏摺,你倒是會寫奏摺,可是辦不了正事啊!

果然,聽完李衛的高論,李紱一拍大腿,對啊,是應該包圍考場,慚愧啊,慚愧!

一聽李紱說出了“慚愧”二字,等於是認同了自己,李衛高興了,算是原諒了李紱,也是一拍大腿:

“把那些兔崽子們都叫起來,抄傢伙,跟著老子我拿人去!”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面對李紱求助,李衛為什麼心不在焉掏耳朵?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