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提前41年就預言侄子劉濞會謀反,為什麼卻不殺之永絕後患!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漢高祖劉邦有著濃重的家天下思想,所以,大漢王朝建立後,劉邦一方面著手鏟除異姓王,另一方面開始大封同姓王,這其中不但包括皇子,也包括其他劉姓兄弟和子侄。這些同姓王,曾為穩固大漢江山起到過重要作用,但後來,也嚴重危害到中央集權,釀成了天下大亂。吳王劉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曾深受劉邦的喜愛和重用,公元前196年,剛剛滿20歲的劉濞就被劉邦親封為沛侯,身居要職,手握重兵。同年,英布舉兵反叛,劉邦御駕親征,劉濞以騎將身份隨行出征,最終擊破叛軍,立下奇功。

劉邦提前41年就預言侄子劉濞會謀反,為什麼卻不殺之永絕後患!

(劉邦劇照)

英布之亂時,荊王劉賈被叛軍所殺,吳郡又接壤東越諸國,乃是軍事要地,劉邦擔心江東人不服劉家皇權,於是決定選壯王鎮守。由於劉邦的兒子們當時尚且年幼,而劉濞正值壯年,勇猛無敵,又作戰有功,所以公元前195年,劉邦改荊國為吳國,並將21歲的侄子劉濞封為吳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江蘇省揚州市)。

(以上兩段內容梗概出自《漢書》,原文為:吳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黥布反,高祖自將往誅之。濞年二十,以騎將從破布軍。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當時,劉邦觀察侄子,就發現他面有反相,於是後悔把劉濞封為了吳王,但無奈已經拜官授印,君無戲言,劉邦只能摸著劉濞的後背試探地說:“我預測大漢王朝建立50年後,東南方會發生叛亂,不會是你吧?咱們都姓劉,是一家人,希望你謹慎處事,不要謀反啊!”聽皇上劉邦如此說,劉濞自然是惶恐萬分,立刻跪地扣頭,連聲保證:“侄兒不敢!侄兒不敢!”

(以上引文出自《漢書》,原文為: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反相。”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劉邦提前41年就預言侄子劉濞會謀反,為什麼卻不殺之永絕後患!

(劉濞劇照)

西漢時候的吳國,就已經是天下富庶地,不僅東南沿海,而且在豫章郡境內有銅礦山。於是劉濞憑藉地域優勢以及手中的權力開始大量煮鹽、鑄錢。販私鹽和鑄私錢在古代都是違法的暴利行業,劉濞因此累積了巨大財富。再加上手握重兵,坐鎮一方,整個江南,儼然成了他的獨立王國。

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劉濞的兒子劉賢曾入京陪皇太子劉啟喝酒對弈。這個劉賢,生性嬌嗔輕佻,在吳地跋扈慣了,竟然因為下棋時的棋路之爭對太子劉啟態度不恭,出言不遜,劉啟大怒,拿起棋盤就打劉賢,不料失手把劉賢給打死了。

劉賢死後,漢文帝護犢子,並未嚴懲太子劉啟,只是把劉賢的屍體送回吳國安葬。但劉濞得知愛子死訊後卻說:“天下一宗,既然死在長安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然後,劉濞真就不顧死者安息,派人又把兒子劉賢的屍體千里迢迢送回了長安。

劉濞口中的“天下一宗”,明顯是在怨恨漢文帝和太子不顧念本家親情,而把兒子屍體送回長安的做法更是直接表達了不滿。除此之外,劉濞從此更加肆無忌憚,不顧藩臣之禮,常年稱病不上朝,儼然已經有了不臣之心。

(以上三段內容梗概出自《漢書》: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吳。吳王慍曰:“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禮,稱疾不朝。)

劉邦提前41年就預言侄子劉濞會謀反,為什麼卻不殺之永絕後患!

(漢景帝劇照)

景帝三年(公元前前154年),漢景帝(即當年的皇太子劉啟)聽從了晁錯的建議,針對劉姓諸王進行削藩。吳王劉濞第一個給予迴應,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這就是西漢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但是,以吳國為首的七國雖然實力強勁,卻終究不是朝廷的對手,漢景帝派大將周亞夫率軍出擊,三個月內便平息了叛亂,劉濞兵敗被殺,終年62歲。

劉邦提前41年就預言侄子劉濞會謀反,為什麼卻不殺之永絕後患!

(周亞夫劇照)

從公元前195年劉濞封王,到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劉邦整整提前41年準確預言了侄子的謀反 。既然如此,劉邦當初為什麼不除掉劉濞,永絕後患呢?

第一,劉邦並非預言家,也不懂讖緯之學,他說劉濞會謀反,其實是分析所得。劉濞作戰英武,性格強勢,必然不甘久居人下,劉邦當面說劉濞將來會謀反,其實只是一種試探,而當時劉濞的反應是誠惶誠恐,發誓不敢,劉邦因此便放心了許多。

第二,劉邦不殺劉濞,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他需要這個侄子的輔佐。前文提及,劉邦剷除異姓王后,急需強勢的同姓王鎮守各地,而他自己的兒子很少,並且都還年幼,無法擔當大任,所以當時劉濞等兄弟子侄是他唯一可以倚仗的本家力量。劉邦一方面不確定劉濞日後真的會謀反,另一方面又需要劉濞的輔佐,所以,他不可能殺劉濞。

劉邦提前41年就預言侄子劉濞會謀反,為什麼卻不殺之永絕後患!

(七國之亂)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劉濞後來為什麼真的反了?

第一,性格。正如劉邦當年忌憚的那樣,劉濞天生是個“有反骨”的人,當然,這不是迷信說法,而是說他天生野心很大,如果有機會,他是那種會冒險爭天下的人。

第二,仇恨。劉濞與漢景帝劉啟有殺子之仇,心中不滿積攢已久,所以當漢景帝下令削藩,他心中的怒火和仇恨便一下子被激發起來,於是乾脆起兵反叛。

第三,利益。漢景帝削藩,直接侵害了劉濞的利益,如果不反叛,註定封國被收,封號被廢,就連小命也有可能不保,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死一搏。

第四,實力。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濞有錢有兵,確實有對抗朝廷的實力。當時,劉濞僅在吳國一方土地內,就招募了20萬精兵,再加上楚、趙各國的聯合,他們自以為是有勝算的。

參考資料:《漢書》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