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三國演義》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角色也成為了光輝的英雄人物,留下各種傳說故事。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引人入勝的情節。故事如此精彩,以至於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演繹三國英雄,如評書、戲劇、電影等,觀眾如痴如醉,為劉皇叔的大義激動,或痛罵陰險狡詐的曹白臉。

然而,很少有人提到,三國亂世中平民百姓的生活究竟如何悽慘,也沒有人想到用藝術形式表現出底層人民的不幸。也很正常,比起卑微的底層民眾,武力超群、智商絕倫的文臣武將才更能引起觀眾的興趣,愛看唇槍舌劍的舌戰群儒,或是強兵猛將的萬夫莫敵,足夠讓人樂呵樂呵,哪有空閒去了解亂世中庶民的不幸命運。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站在無辜黎民的立場,不禁要問,這些大人物在霸業的爭奪中,把子民置於何地?

由此,可以引出一個真相,《三國演義》反映的正統觀念和大義,並不是客觀公正的,而是代表了封建思想的落後性。

《三國演義》中,劉備歷來被視作代表大義的正義勢力,而曹操被當作篡位的軍閥。跟隨劉備的關羽、張飛、趙雲等等,是正義的力量,而加入了曹營,就成為了反動勢力。

劉備也被當作匡扶漢室的英雄,但是,從人民的角度來看,最需要的救世英雄是誰?事實上是曹操,但被《三國演義》誤導,錯誤的把他當做“奸雄”。

在董卓挾持漢獻帝佔據長安時,關東諸將起兵討董卓,結果造成自相戕殺的軍閥混戰局面,連年戰亂,士兵們不能解甲歸田,人民死亡慘重,出於悲憤和失望,曹操創作了《蒿里行》。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最後六句直接描寫戰爭的危害:由於連年戰爭,將士的鎧甲不離身,長出了蝨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內都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著這荒涼、悽慘、慘絕人寰的景象,詩人不禁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喊:“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表達了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體現了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如果接受《三國演義》的正統觀點,把劉備當作英雄,把曹操當作奸賊,但會覺得曹操也能多少想到一些百姓的疾苦。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可是,誰說曹操是奸賊的?透過什麼行為來確定他的大逆不道?

《三國演義》的觀點,天下是劉家的大漢,為朝廷效力的才符合大義,不服從調遣是軍閥,想要自立為帝更是謀逆。以這種觀點看三國,各方勢力的正義性一目瞭然。

而三國之後,歷朝歷代的史家觀點也把曹操當作“亂世之奸雄”,直到現代觀點才逐漸扭轉。

從封建君王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的觀點符合正統,為臣則要忠於主君,也就是通常理解的儒家“君君、臣臣”思想。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但從來沒有一個史學家或政治家來全面的分析:“三國爭霸”中哪一方才代表了正義?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義?

出於維護君權的需要,歷代文人筆下要宣揚正統大義,卻對民眾的疾苦視而不見,對民眾的心聲充耳不聞,從來不代表民眾發言。哪怕戰亂影響的是所有人的生活,事實上,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官宦人家也難逃災難。

但即便如此,幾乎從來人沒有為平民的生存發聲,更沒有人出來呼籲,為了迅速的轉入和平與安定,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弱小的勢力主動放棄爭奪天下,不要再做無謂的頑抗。

三國中,張魯和劉璋為避免戰禍而主動投降,但從沒有言論贊揚他們這些放棄抵抗的君主。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在統治階級看來,百姓是可以犧牲的消耗品,只是用來爭奪天下的炮灰,和自己不是一個階層,更不是同一個群體,就像神仙不會關心凡人的生存。

即便相比其他軍閥,曹操對普通民眾的痛苦生活有更多感觸,但他一樣把百姓當作實力基礎,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

“三國”時期,因為連年征戰,已使中國的北方到了“白骨蔽平原”、“生民百遺一”的地步,魏、蜀、吳三國都十分重視人口問題。而三者相較,尤以曹魏為急,其原因就在於,吳、蜀地處江南,所受戰爭破壞較小,人口並未銳減,吳地之人甚至還有所增加,而地處北方的曹魏,正是中原逐鹿、烽火連年的戰場,曹操不僅扼腕嘆息“生民百遺一”的慘象,而且憂心如焚於兵源的後勁。所以,曹操一面竭力招降以即時擴充兵力,一面則大舉立法以鼓勵生育,以求保證長期戰爭之後繼有人。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漢朝倡導的道德,是世家之間的道德;讚頌的大義,是君臣之間的大義,從沒有考慮過黎民百姓。

兩漢江山近四百年,劉氏宗族的統治已深入人心,以此來認為底層人民就應該忠於朝廷,以此來要求無端被牽連的平民百姓,算不算道德綁架?

無論和平與否,百姓始終供養著大小官吏,亂世中大小軍閥要爭奪地盤,又要他們衝鋒在前,拼命搏殺的也是這些底層人民,但在論功行賞時,又沒有他們的份。布衣小民只要沒有成功躋身在權臣之列,始終是吃苦在前,享福在後。

歷代的文字記載,沒有記錄下老百姓的犧牲,還把他們對封建官僚的供養、征戰中的犧牲當作天經地義。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秉持著這種觀念,《三國演義》一直宣稱著所謂的“大義”,很早就給曹操下了定論,也形成了之後幾千年固有的形象——白臉奸臣。

曹操是被當作大反派,但有那麼多跟隨曹操的勢力又說明了什麼?飽讀經書計程車人,不比土裡刨食的的農民,他們可是深明大義,為何能夠罔顧大義?可見大義只是編造的謊言,為利益可輕易放棄,但要求他人或百姓必須遵守。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這個“大義”的定義,完全是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尤其是皇帝的需求。

口口聲聲的大義,實質上只是幌子,最有典型意義的當屬諸葛家族,兄弟三人分別效力於三個敵對勢力,按照邏輯,這三方中無論哪一家總有一個代表了大義,那麼去投奔敵對的勢力,諸葛們心中眼中可有大義?

對於封建道德的制定者,大義是用來哄騙他人的。

這種大義,沒有從百姓的利益出發,從來沒有考慮過廣大民眾的福祉,那麼,底層人民為何要信它,任由它愚弄?

〈參考〉

比較法學探析

〈完〉

從《三國演義》看封建思想的落後暨曹操被誰指為奸雄(上)

—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