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一般來說,公元1644年,這一年決定了明亡清興這一歷史大勢。但這其實只是為了歷史分期的方便,在當時明朝並未滅亡,甚至天下也並不一定就是清朝的,明朝並非真的無力翻盤。

1、1644年後歷史走向的可能性

歷史的程序總是瞬息萬變,這一年,第一個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其實是李自成。以1644年作為明清易代的原因,其實就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之後崇禎自縊於煤山,從此明朝作為一個全國性的政權結束,天下群雄開始了逐鹿中原。

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李自成的大順、弘光帝的南明、順治的清朝在當時可以說是三足鼎立。

如果真的存在平行宇宙,那麼完成向統治階級轉變的李自成其實是能夠統一天下的;有完整的一套班子的南京弘光朝若非只知道縱情聲色,其實劃江而治也是極有可能的;而入關後打著為大明覆仇的旗號的清朝,若非推行剃髮易服,統一天下的過程也會更快。

但歷史沒有如果,最終的勝利者是清朝,而這一不可逆的節點其實在公元1654年。

2、入關後清朝的變化

與其它各朝的開國不同,清朝入關不久,八旗軍的名將們便凋零殆盡:

1649年,豫親王多鐸病死;

1650年,睿親王多爾袞病死;

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1651年,英親王阿濟格被賜死;

1652年,巽親王滿達海病死;同年,敬謹親王尼堪戰死··· ···

還有很多,也就是說,到順治十年(1653年)之時,清朝本族能征善戰之臣幾乎都去世了,而此時的南明還有相當大的力量,清朝能否統一天下開始有了很大的變數。

3、南方反清的力量開始在1654年聚攏

在清軍入關之初,南明的統治者對於當時的局勢並沒有清醒的認識,幻想著“聯虜平寇”,藉助清軍的力量擊敗李自成,然後與清朝議和平分天下。

回想歷史,這是不是與北宋末年、南宋之初的局勢很相似?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只是南明君臣包括史可法都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均把“

梟逆闖之頭,紓社稷之恨

”作為當務之急,於是,李自成和南明最終被清朝各個擊破。

當清軍南下江南,南明統治者才如夢初醒

,但為時已晚,弘光小朝廷瞬間作鳥獸散。南宋尚有趙構,尚有中興四將,而南明的弘光痴如劉禪、淫過隋煬,同時連一個可以抵抗的名將都沒有。

南明後來之所以能夠延續,一方面是因為清朝入關後最初的方略是“得寸則寸,得尺則尺”,另一方面則是“流寇”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海盜”鄭成功的加入。

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張煌言

最終,顛沛流離的南明朝廷形成了三大勢力:

其一,永曆帝的西南抗清力量,以張獻忠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李自成餘部——夔東十三家為主體,實力最強;

其二,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鄭成功、張明振、張煌言為首,擅長水戰;

其三,清朝內部的“反清復明”勢力,以錢謙益為首,極具號召力。

在興復大明的過程中,各方均意識到必須聯合方能共抗清軍,而負責聯絡東西兩大抗清勢力的正是錢謙益等人,時間便是公元1654年。

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許多人看到清朝在名將凋零之後不得不推行以漢制漢的方針,而當年降清之人其實許多是投機分子,一旦形勢對南明有利,再度倒戈也並非不可能。

4、會師長江和會師廣東

為了實現東西兩大抗清力量的聯合,錢謙益等人策劃了會師長江的計劃,這一計劃得到了張明振的大力支援,西南的孫可望也非常贊同。

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錢謙益

張明振曾在1654年三入長江,第一次抵達鎮江,第二次到達儀徵,第三次則直逼南京。但最終兩軍的會師並沒有實現,因為孫可望的大軍並沒有按時沿長江東下。

而孫可望並非不想東征,而是他不想只做秦王,想“黃袍加身”、取代永曆帝,而這與李定國和劉文秀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二人更願意中興大明。李定國在1652年“兩蹶名王”後開始受到孫可望的猜忌,之後永曆帝懼怕孫可望謀害,求助於李定國救駕。

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李定國

孫可望不想自己領兵東征,只能啟用此前被自己閒置的劉文秀,但劉文秀不想替孫可望賣命,同時怕孫可望鋌而走險篡位,並未及時統兵東出,錯過了與張明振合兵的最佳時機。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均為張獻忠的義子,設若能同心協力,大明中興其實還是非常有希望的。

與孫定國想要與張明振會師長江相比,永曆帝和李定國更想與鄭成功會師廣東。

公元1654年,才是明清易代最關鍵的一年

李定國

可是,這一計劃最終因為鄭成功的小算盤而最終擱淺。與孫可望想要篡位不同,鄭成功對永曆帝是“遙奉”,他更希望“依朝鮮例”自立。

在1654年的兩大會師計劃之中,張明振、李定國、劉文秀都是真心想要合併,然後中興大明。但鄭成功卻有自己的私心,他的如意算盤是利用李定國進攻廣東,孫可望出兵湖南、張明振率軍進入長江之機與清朝談判,然後達到像朝鮮那樣割據一方的目的。

於是,鄭成功用支援張明振搪塞李定國,又派陳輝部佯裝北上敷衍張明振。從根本上來說,鄭成功對會師廣東和會師長江都沒有興趣。

1654年會師長江和會師廣東這兩大戰略其實都是切實可行的,但最終分別由於孫可望和鄭成功的原因而並未成功。

應當說,這是南明最後翻盤的機會,之後留給南明的只剩下各個擊破。

南明,自始至終沒有一個真正的領導核心,這與南宋有趙構不同。趙構並非雄才大略之主,但偏安一方則綽綽有餘。南明無論是弘光、隆武、唐王、魯王、永曆均沒有被各方勢力廣泛接受。而南明實力最強之時,孫可望和李定國、劉文秀的內訌最終使南明走向了不歸路。

明亡清興的結局,其實並非簡單的力量強弱對比,與兩方的決策和內部的凝聚力關係更大一些,而南明所缺乏的正是凝聚力,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將所有的反清力量集中起來。最終,中興大明成為了“水中月、鏡中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