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可魯迅一去世,蘇雪林的態度便從畢恭畢敬,轉變成惡語相報,並公開詆譭魯迅是:

“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汙又無比小人。”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蘇雪林對老師都這般的冷漠無情,更何況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況下結婚的夫君張寶齡。只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蘇雪林越來越內疚,她後悔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張寶齡,後悔沒有去挽救這場婚姻。

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一、新時代下的女性

蘇雪林出生在一箇舊式家庭。她的祖母迂腐、專制、重男輕女,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婦女。按照“女人管內”的家庭傳統,蘇雪林的童年都是在祖母的陰影下度過的。

四歲時,蘇雪林被祖母強制裹了小腳。這種痛苦和羞愧讓蘇雪林終身難忘,她自己嘲諷自己:

“使我成為‘形殘’,終身不能抬頭做人!”

在祖母重男輕女的思想下,蘇林雪求學之路也很困難。但越是因祖母“無才是德”論的壓迫,蘇雪林就對知識越渴望。

十五歲的她,正值叛逆時刻。她用自殺要挾祖母,最終得已進入了新式女子學堂學習,並且取得成績優異。

兩年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招生,祖母強烈反對蘇雪林繼續求學,而蘇雪林則再一次向祖母示威,而這一次,一直懦弱的母親,站在了蘇雪林一方,也因此,使得她有了深造的機會。

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在蘇雪林看來,母親是她的救命恩人。因為母親冒著觸犯祖母威嚴的危險,把自己陪嫁的銀元偷偷取出來,交給她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因為恩情,蘇雪林對母親言聽計從,包括自己的婚姻。蘇雪林和張寶齡正是這包辦婚姻的緣分,才得以走到一起。

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二、包辦婚姻的感情

新時代下的女性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極力追求自由,認為叛逆,追求個性是新時代女性必須所擁有的特質。

年僅十六歲的蘇雪林搖身一變,變為新時代的女性,等到被家裡催婚時,早已飛到了國外讀書,但最後,她還是被母親的苦口婆心給勸了回來。

蘇雪林其實並不喜歡張寶齡,或許是包辦婚姻的原因,又或許是她真的對張寶齡沒有心動。兩人訂婚十三年之久,從未見過一次面。

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白駒過隙,蘇雪林二十九歲了,母親的身體也大不如以前,為了讓母親沒有遺憾離開人世間,蘇雪林選擇和張寶齡走進婚姻殿堂。

也就是他倆結婚的後幾個月,蘇雪林的母親就過世了。

蘇雪林和張寶齡新婚初期,雖說毫無感情基礎,但隨著結婚的喜慶,兩個人還有一段共同甜蜜的回憶。

之後,兩人一同在東吳大學教書,沒有課的時候,他們一起開荒種地、養金魚、鬥蟋蟀、吟詩作畫,相處的其樂融融。此時的張寶齡,還親自設計了一個船型的、屬於兩個人的家。

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可生活,總是充滿了遺憾。

張寶齡身為理工男,生活中毫無情趣可言,這對於嚮往風花雪月的蘇雪林來說,無疑是痛苦的。除了沒情趣,張寶齡還很大男子主義。就比如,每月蘇雪林都會給生活不寬裕的大姐和大嫂補貼一二十塊錢,但張寶齡非常不滿她幫助孃家,總會對她無故發脾氣。

但之後,蘇雪林在書中寫道:“數月不見,他似乎略通人情事故,對待我也比以前溫柔。”

從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張寶齡和蘇雪林的孃家人同在一片屋簷下,相處的還是很融洽的。或許是年齡的增長,理性的人開始變得感性,又或許是張寶齡從來就沒有排斥妻子的孃家人。

三、誰也不欠誰的幸福

蘇雪林是個奇怪的人。

她說過:“假如不是舊婚姻羈束著我,像我這樣熱情奔放的人,早不知上了哪個輕薄兒的當,想到那場迷惘,到今還覺寒心。”

想當初,蘇雪林對包辦婚姻是多麼的抗拒,可最後卻開始感謝舊式婚姻。

她似乎一直都很極端,就像當年在老師魯迅生前恭維奉承,而在魯迅死後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對屍骨未寒的老師,甚至還拿起筆公開詆譭。

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也許蘇雪林的奇怪,是源於她童年時舊式思想文化下的陰影。

結婚後的二十四年,蘇雪林四處教書,一直逃避著張寶齡,逃避著家庭。兩個人真真正正在一起時間不到四年,夫妻關係僅以口頭的形式所存在著。

張寶齡和蘇雪林兩個人,寧願各自領養一個孩子,也不會去為了這個家,去生一個屬於兩個人愛情的結晶,他們就這樣各過各的生活。

半生以反魯迅為事業,結婚幾十年與丈夫各自過活:我很內疚

後來,蘇雪林去了臺灣,張寶齡留在了內地,兩個人沒有再聯絡過,都選擇各自終老。

直到蘇雪林老了以後,才自責地說:“我對不起張寶齡,對他照顧不到,還把他一個人留在了內地。”

其實,兩個人分道揚鑣,都是冥冥之中的事情。他們都是封建社會中的受害者,所以,這段感情裡,很難說誰欠了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