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級的李左車面授機宜,讓韓信心悅誠服,這是為什麼呢!

戰神級的李左車面授機宜,讓韓信心悅誠服,這是為什麼呢!

成安君陳餘是個成不了大器的書呆子,關鍵時刻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劃,坐失良機。李左車的戰術設想是,自己親率3萬奇兵,抄小路去截斷漢軍的輜重,使他們前不能鬥,退不得還,陷入絕境而被趙軍一舉全殲。陳餘和趙軍反倒中了韓信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趙軍潰滅,趙王被擒,趙國破滅。當此之時,李左車可謂萬念俱灰,於是遁跡江湖。他明白,此次井陘口之戰是自己最後的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機會了,韓信一出太行山,華北大地就將是漢家天下了,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也就擠壓殆盡。

戰神級的李左車面授機宜,讓韓信心悅誠服,這是為什麼呢!

走到了事業的十字路口上,韓信也迫切地想找到一個戰略家級的人物,給自己出謀劃策,指點迷津。心高氣傲的韓信非常清楚,全天下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只有兩位:一位是張良,但他是劉邦的親信,只為劉邦出主意;另一位就是手下敗將李左車,他本來可以像祖父李牧一樣成為一位戰神,但為陳餘所誤,現在估計是走投無路,所以一定要找到他,並拜他為師。

戰神級的李左車面授機宜,讓韓信心悅誠服,這是為什麼呢!

李左車是作為戰俘被帶到韓信面前的,但場面並不尷尬。韓信的真誠和熱情感動了李左車,兩人一見面就有種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感覺,這場面與後來蒯通遊說時的情景截然不同。韓信對蒯通巧舌如簧的縱橫家面目很反感,更不願意接受其三分天下的建議,兩個人之間談話缺少心有靈犀的契合點。蒯通謙稱自己為“僕”和“臣”,尊稱韓信為“將軍”和“足下”,是在向對方兜售自己的計謀,是一種待價而沽的做派。韓信自稱“我”和“吾”,雖尊稱對方,但態度很冷淡:“先生休矣,吾將念之。”而韓信對李左車則不是這樣,謙稱自己為“僕”,尊稱對方為“足下”,稱自己為對方所做的是“侍”,以拜師之禮侍奉對方。李左車很感動,自稱為“臣”,甘願為韓信“效愚忠”——是不是暗含著“我做你的忠臣”的意思?

戰神級的李左車面授機宜,讓韓信心悅誠服,這是為什麼呢!

雙方沒有了芥蒂和隔閡,談話很快就匯入進彼此都很舒服的程式中。韓信和李左車推心置腹,但都拿捏好了分寸,話語總是點到為止,彼此心知肚明,不會出現蒯通咄咄逼人所帶來的尷尬。李左車的話語裡突出了一個“權”字——“權大事”“劉項之權”,制定權謀,掌握權勢。他諄諄告誡韓信“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緊要關頭切不可再犯陳餘式的的低階錯誤,這對韓信是很及時的提醒。

戰神級的李左車面授機宜,讓韓信心悅誠服,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根據李左車的遣詞用句,來推斷一下他的良苦用心。首先,李左車沒有把目前的戰爭形勢說成“楚漢之權”,而是用了“劉項”二字,好像正在打仗爭天下的是劉邦和項羽,我們都是第三方。這種演說方式具有很強的暗示性,把“我們”從“他們”剝離出來,提示韓信保持清醒頭腦,做局外人,好好設計自己的前程,但絕不像蒯通那樣明勸韓信另立山頭——此刻,韓信的心裡已很敞亮。第二,李左車建議下步工作重點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休養生息,一舉兩得。派使者赴燕國,曉瑜利害,燕國從風而靡。按甲休兵,牛酒饗士卒,振奮軍心。安撫趙國百姓,化解敵意,贏得民心。等待後來劉邦突然奪走了韓信的部隊,很快就能徵集趙地士卒前去攻打齊國,就是因為前期工作鋪墊得好。第三,李左車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走心的話:“如是,天下事皆可圖也。”他可沒那份心思替劉邦取天下操心,韓信也聽準了弦外之音,這是最關鍵的。第四,李左車最後總結說“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豁然開朗的韓信一聽就明白:我要請求漢王,趙地不可一日無王,還是早點立張耳為趙王吧,這也是為自己下一步做齊王蓄勢的。

戰神級的李左車面授機宜,讓韓信心悅誠服,這是為什麼呢!

李左車的話,字字珠璣,韓信心悅誠服。可惜,李左車神龍見首不見尾,此後就難覓他的蹤影,據說他做了“雹神”,《聊齋志異》裡還真的描述了他的形象。這也難怪,做不了戰神,咱也得做個別的什麼神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