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一、司馬炎與司馬攸:非常“親”兄弟

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與齊王司馬攸,可能是歷史上最特殊的一對“親”兄弟。

司馬炎和司馬攸,本是司馬昭的嫡長子和嫡次子,他們的母親是司馬昭正室王元姬。司馬攸自幼聰慧,深受祖父司馬懿的喜愛。由於親大伯司馬師無子,在祖父司馬懿的主持下,司馬攸被過繼給了司馬師。所以,血緣上,司馬炎和司馬攸是親兄弟。而在宗法上,二人是堂兄弟。

司馬家的霸業,始於司馬懿於嘉平元年(249年)發動的高平陵政變。這一年,70歲的司馬懿拼死一搏,盡誅曹爽一黨,從此掌控曹魏軍政大權。魏室老臣王凌不滿司馬懿專權,在淮南發起叛亂,司馬懿親自率軍討伐。在這次戰爭中,司馬懿帶著年僅6歲的司馬攸出征,讓還是孩童的司馬攸開拓眼界。可以看出,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把司馬攸視為未來家族事業的接班人來培養。如無意外,日後建立晉朝的,很有可能就是司馬攸。

然而,意外發生了。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去世,其長子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舞陽侯的爵位和執政的地位。但司馬師執政僅五年就病逝了。司馬攸此時雖然襲承了司馬懿和司馬師的舞陽侯爵位,但是他年僅十歲,不可能肩負起司馬家的事業。司馬氏未盡的事業,意外落到了司馬懿次子,司馬攸的生父司馬昭手裡。至此,處於創業期的司馬家族,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局面:象徵家族大宗的地位和爵位,被司馬攸繼承,而權力被卻被司馬昭繼承。

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司馬昭經過十年奮鬥,建立新朝已指日可待,但他卻在立太子一事上犯難了。司馬昭本身與哥哥司馬師關係極為親密,可謂兄友弟恭。理性的說,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倆對於司馬家的霸業都有大功。但是司馬師執政的五年是司馬家歷史上最為關鍵的五年,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大部西晉開國功臣都是從司馬師府上走出來的,司馬師是真正的西晉王朝奠基人。故司馬昭一直認為自己只是代替哥哥執政,天下本是景王之天下(司馬昭加封晉王后,追封哥哥司馬師為晉景王)。於是,在他晚年立太子的時候,想把江山還給自己的哥哥司馬師。怎麼還呢?他準備立法理上的侄子,實際上的親兒子司馬攸為太子。

《晉書·列傳第八》:初,攸特為文帝所寵愛,每見攸,輒撫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幾為太子者數矣。

《晉書·帝紀第三》: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

其實司馬昭有此意也很好理解。司馬攸幼年就繼承了象徵大宗的舞陽侯爵位,是為司馬懿一系中的嫡長。把江山還給哥哥一系,既成全了自己讓位的美名,又讓自己實際上的親子司馬攸得了實惠,一舉兩得。而司馬攸此時已經是20歲的青年,素有賢名,甚得司馬昭喜愛。司馬昭每次見到他,都撫摸著自己晉王的座位說,這將來是桃符(司馬攸小名)的座位啊。史書上說的很明確,司馬攸“幾為太子者數矣”。

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司馬攸

而司馬昭的嫡長子司馬炎,舉朝公認的才能不及司馬攸。但是在立太子一事上,朝廷重臣何曾、賈充、羊琇、裴秀、山濤卻都支援司馬炎。很明顯,司馬炎為了太子位,私下裡沒少下功夫。當時,何曾是晉國丞相兼侍中,是晉王府第一人。賈充更是司馬家的肱股之臣,曾替司馬昭殺死了魏帝曹髦,是司馬昭最信任的大臣。有這兩人的支援,司馬炎的太子位就已經十拿九穩了。羊琇身份特殊,他是司馬師的正室羊氏的從弟,也就是說他是司馬攸宗法上的舅舅。但是他與司馬炎自幼交好,有同學之誼,史書上直接寫明瞭,他一直積極為司馬炎謀劃太子位。而最終打動司馬昭的,是山濤。司馬昭先去問文壇領袖裴秀可否立司馬攸為太子,裴秀認為不可。司馬昭轉身去問“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山濤說:“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國之安危,恆必由之。”

山濤的話為什麼能打動司馬昭呢?因為山濤點明瞭司馬昭內心的真實想法:我知道你說還政於景王只是幌子,你是因為喜歡親兒子司馬攸,才想傳位給他。可是,你的國家即將建立,王朝初建你就準備違背禮法,廢長立幼,你還指望著新王朝能長久?

另外,何曾、賈充、羊琇代表朝廷重臣對立太子的看法,裴秀和山濤則代表了朝廷大賢的觀點。尤其是山濤,他和司馬家同出河內郡,屬於鄉族耆老,在古代這種耆老說話很有分量。司馬昭無奈,於鹹熙二年(265年)立司馬炎為太子。可能是這次奪嫡之爭,讓司馬炎和司馬攸兄弟倆已經心生嫌隙,司馬昭病重之時以“漢淮南王(劉長)和魏陳思王(曹植)”的故事告誡司馬炎要善待司馬攸。鹹熙二年八月,司馬炎即晉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馬炎篡位,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他封弟弟司馬攸為齊王。

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晉武帝司馬炎

二、齊王司馬攸第二次奪嫡,西晉大政崩壞的開始

泰始三年(267年),由於長子司馬軌早夭,武帝司馬炎冊封自己現嫡長子司馬衷為太子。這說明,此時晉王朝皇位將屬於司馬昭-司馬炎一系,齊王司馬攸已經再無可能染指皇位。然而就像當年司馬師早亡一樣,意外再次發生,太子司馬衷,居然是個傻子!隨著太子一天天長大,朝臣們都看出太子愚笨,不足以君天下,於是,一股擁立齊王司馬攸為皇太弟的力量在暗中集結。太子愚笨,再換武帝另一個兒子就是,為何大臣們要再次擁立司馬攸呢?

首先,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司馬炎建立晉朝後,追封祖父司馬懿為宣帝,大伯司馬師為景帝,父親司馬昭為文帝。也就是說,司馬攸法理上的父親,司馬師也是皇帝!同時,司馬攸的嫡母羊氏(司馬師正室)和生母王氏(司馬昭正室),併為皇太后。司馬攸,作為景帝司馬師的嫡長子,又本為文帝司馬昭親子,身份極為尊貴與特殊,於情於理,繼承皇位理所應當(再次感嘆孫權的聰慧,頂住壓力就是不追封自己的兄長孫策為皇帝)。

第二,在許多大臣心目中,天下本應該是景帝司馬師的。而大臣們將這種情感,寄託在了司馬師法理嫡子司馬攸身上。自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執政三年,司馬師執政五年,司馬昭執政十年。司馬家本為曹魏功勳之家,在曹魏與司馬家地位相當的家族有很多。司馬懿本身執政時間過短,又因毀約誅殺曹爽,大失人心,讓當初跟隨他政變的一干曹魏忠臣看清楚了他的真面目。雖然他撲滅了淮南第一叛的王凌之亂,但司馬家的執政地位並不穩固。身為繼承人的司馬師雖在位僅僅五年,卻以獨到的政治手腕,外御吳國諸葛恪的進攻,內平淮南第二叛毋丘儉之亂。最為關鍵的是,在司馬師執政期間,司馬家有了一批屬臣,讓昔日同僚成為了司馬家的鷹犬。司馬師是真正將百官從“大魏”之臣轉變為“大晉”之臣的人。正是在這些臣屬的擁戴下,司馬師才能粉碎中書令李豐等人陰謀以夏侯玄取代自己執政的陰謀,達到廢魏帝曹芳以立威的目的。所以,對於司馬家的基業,司馬師是有大功的。後來司馬昭執政十年的輝煌,是站在了司馬師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景帝司馬師

第三,西晉建國後,齊王司馬攸繼續維持了自幼年起的好名聲。他的生父司馬昭病逝之時,司馬攸異常悲傷,超過了禮節的規定,並且數天不進米食。晉初諸侯宗室的開銷都由朝廷負責,司馬攸卻上書說,自己封國齊國的賦稅就足以供養自己,不再需要朝廷開支。他在齊國內部輕搖賦稅,多次開倉賑民,同時對有疾病和死葬的官員屬吏也賜錢撫卹。無論是否是作秀,這些行為都為司馬攸贏得了讚譽,一代賢王名滿天下。由於武帝諸子幼小,齊王司馬攸以武帝至親的身份在朝輔政,謙恭謹慎,禮賢下士,這也是齊王司馬攸聲望日隆的原因。

最後,此時的齊王司馬攸,還有個特殊的身份,朝廷第一實權大臣賈充的女婿。賈充從此態度曖昧,不再像當年一樣堅定的支援司馬炎,司馬攸背後的大臣勢力有所增強。

這股暗流,武帝司馬炎是有所察覺的。弟弟司馬攸儼然已成為了他的夢魘。出於對司馬攸的忌憚,司馬炎這個一開始還算勵精圖治的皇帝,開始實施對弟弟司馬攸的打壓。這本無可厚非,放在歷朝歷代,君王為保自己兒子上位恐怕都會如此。但是,晉武帝的打壓方式卻出了大問題,他以損害晉朝國體的方式,連出昏招,致使晉朝的大政從此崩壞。

三、挑起黨爭,重用外戚,賞罰不均

司馬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弱勢”開國君主。司馬炎與曹丕建立新朝的方式,十分相似。然而只是神似,形不似。

魏文帝曹丕篡漢之時,已經當太子多年,身邊聚集了吳質、陳群、司馬懿等國之棟樑。而司馬炎,被立為太子不過數月就即位晉王,又過了四個月就篡魏建立晉朝。時間上根本不允許他建立自己的潛龍班底。所以,在新朝建立之初,司馬炎不得不全盤接受其伯父和父親遺留下來的班底,透過大封諸王、犒賞功臣,與宗室和功臣共享天下的方式,來穩固政權。當時司馬炎第一批封宗室27人為王爵,但這27人中無一人是司馬炎的兒子,原因很簡單,武帝諸子太小,當時司馬衷都不過是七八歲的孩童。而算上司馬攸,司馬昭的後代也只有三人為王,可見帝室司馬昭-司馬炎一系的虛弱。所以,在晉朝初年,宗室和功臣集團在朝堂之上十分有話語權,司馬炎形同“虛君”。

當時權力最大的功臣集團有五人,分別是賈充、裴秀、荀勖、王沈、羊祜,但是王沈早逝(王沈就是當時出賣了魏帝曹髦導致其被殺的那位),裴秀由於喜歡服用寒食散,身體不好。所以當時形成了賈充、荀勖居內,羊祜居外的政治格局(羊祜鎮守荊州前線)。賈充與荀勖、馮紞組成了當時朝廷內最大的功臣派。為了對抗功臣派,司馬炎扶持以任愷為首,庾純、張華、溫顒、向秀、和嶠為骨幹的“反賈派”。這一派既有任愷這種前朝女婿(他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婿),也有張華這種出身寒門的棟樑之才。但如無司馬炎支援,這些人是不可能有實力和賈充對抗的。泰始六年(270年),西北鮮卑族禿髮樹機能發動叛亂,連敗晉軍,一時間西北涼州震動。任愷想將賈充排擠出朝,於是上奏,推薦賈充去鎮守西北,武帝居然同意了。逼得賈充被迫接受荀勖的建議,主動提出要將女兒賈南風嫁給太子司馬衷。

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賈充

武帝大喜,賈充不僅順利留朝,繼續坐鎮中樞,武帝不久還將任愷外放,親手摧毀了自己一手扶植的“反賈派”。賈充從此有了兩個女婿,一個是齊王司馬攸,一個是太子司馬衷。此次黨爭事件,是武帝一手策劃,目的就是讓太子成為賈充的女婿,好讓賈充從支援齊王轉變為支援太子。可惜了任愷等人,完全就是武帝的棋子。但是,武帝司馬炎為了太子,以西北戰事為籌碼,挑起黨爭,簡直視國政如兒戲。

以為太子地位就此穩固的武帝,在咸寧二年(276年),再次遭受打擊。這一年,武帝突然病重,取消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元會。元會,就是元旦的朝會,主要參與者是六百石以上官員、各諸侯王、藩屬國首領等。元會的取消,說明一件事:武帝病的很嚴重。但凡能堅持,皇帝都不會不參加元會。這時候,侍奉在武帝左右的是三人,賈充、荀勖、齊王司馬攸。

由於不知道武帝還會不會痊癒,於是朝野支援司馬攸的暗流再次湧動。河南尹夏侯和更是直白的對賈充說,你兩個女婿,應該立有德之人啊,暗示應該司馬攸即位。當時賈充手握部分禁軍兵權,而夏侯和則負責洛陽地區的行政和治安。二者聯手,幾乎可以迅速發動政變。而賈充沒有表態,也沒有反對。很有可能,當時賈充已經有了擁立齊王司馬攸之心。

《晉書賈充傳》:會帝寢疾,充及齊王攸、荀勖參醫藥。及疾愈,賜絹各五百匹。初,帝疾篤,朝廷屬意於攸。河南尹夏侯和謂充曰:“卿二女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充不答。及是,帝聞之,徙和光祿勳,乃奪充兵權,而位遇無替。

結果,武帝司馬炎病癒了。病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奪了賈充的兵權。武帝意識到,單純讓賈充與太子結親不足以穩固太子的地位。於是,武帝啟用了另一股勢力:外戚弘農楊氏。外戚勢力自東漢末年起已經崩潰,曹魏為了防止外戚干政的歷史重演,規定皇后必出自無勢力的寒門。但司馬家本就是勳貴之家,曹魏時期與各大家族聯姻,所以在成為皇族後,後族必然是當初與之聯姻的名門望族。武帝有兩任皇后,均出自弘農楊氏,兩人為堂姐妹。而武帝啟用的,就是第二位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以及楊駿的弟弟楊珧和楊濟。

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楊駿

弘農楊氏在東漢“四世三公”,是與汝南袁氏並列計程車族之首。楊駿是東漢太尉楊震的五世孫,按照家族的輩分,曹操當年殺死的楊修是楊駿的族叔。但是楊駿一支,早就沒有當年經史傳家計程車族家風,史載其人“小器,無才,素無美望”。後來楊駿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後起計程車族領袖琅琊王氏的王衍,王衍甚至覺得是恥辱,給拒絕了,可見楊駿的崛起確實是武帝強行拔高的結果,其本人並沒有才華。但是他的弟弟楊珧和楊濟卻很有才能。楊珧當過尚書令,口碑甚佳。而楊濟則在軍中很有威望,後來參加了伐吳之役。二人一文一武,完全聽命於武帝。楊駿、楊珧和楊濟,時人稱之為“三楊”,迅速崛起成為朝廷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由於楊芷的親子早夭,所以外戚楊氏要想保住地位,就必須全力支援同族的第一任皇后楊豔所生的太子司馬衷。這就是武帝要提拔“三楊”的原因。儘管有了“三楊”的支援,但武帝司馬炎仍不足以將齊王隔絕於皇位之外。因此,司馬炎發動滅吳戰爭。這本是一件千秋功業的大事,但是在司馬炎的微操下,徹底變了味道。

吳國,其實早就該滅了。尤其是陸抗病死後,羊祜立刻上書請求伐吳。但是,當時賈充、荀勖等人,因怕滅吳後羊祜、張華等主戰派會因功升職,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一直反對伐吳。使得最終羊祜鬱鬱而終,沒有親眼看到滅吳的那一天。而在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在張華的支援下,宣佈伐吳後,卻任命最反對伐吳的賈充為主帥。並且在戰後賞罰不公,對賈充一黨重賞,而真正有功的張華、王濬等人卻有功不賞。很明顯,司馬炎既想滅吳,又不想得罪賈充,期望他繼續支援太子司馬衷。

總之,司馬炎透過滅吳戰爭,收穫了巨大威望。他終於可以實現他的終極目的:外放司馬攸,讓他徹底失去繼承皇位的機會。

四、強令齊王之國,司馬攸暴斃

在咸寧四年(278年),司馬師的正室,太后羊氏病逝了。前文已述,羊氏是正經的晉朝開國太后,作為羊氏法理嫡子的齊王司馬攸,理應以子禮服喪。但是,禮法上,“諸侯不得祖天子”,司馬攸一旦行子禮,那麼就是合法的皇嗣,對皇位有繼承權。這對武帝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最後,重臣賈充提出了個折中的方案,“服子服,行臣制”。可見,咸寧四年開始,武帝對齊王司馬攸的打壓就已經公開化了。

到了太康三年(282年),即滅吳之後第三年,武帝將滅吳功臣張華外放幽州。張華心向齊王攸,主張至少要讓齊王司馬攸留朝輔政。武帝就藉故將他排擠出朝。這一年,賈充去世,朝內再無制衡武帝的力量。十二月,武帝挾滅吳的巨大威望,強行下令,齊王司馬攸以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的身份,立刻趕赴齊國封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王之國”事件。

這裡要說明的是,這種諸侯王“以高位鎮守一方”的外放,如果在亂世,算是重用。藩王甚至會擁兵自重,發展成割據一方的獨立王國,比如後來的八王之亂中的成都王司馬穎。但是,此時的晉朝剛剛統一全國,是和平年代,以這種身份外放,其實就是貶斥。因此在治世,齊王一旦去了封國,就會受到中央任命的齊國大臣的監管,王國衛隊也無法隨意調動,可以說並無實權。而遠離了朝廷,一旦宮廷有變,司馬攸將無任何發揮的餘地。不要說皇太弟,就是日後想做新皇的輔政大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齊王外放的這道命令,遭到了幾乎滿朝的反對。宗室長輩中,當時最有能力的扶風王司馬駿(司馬懿第七子)勸武帝留下齊王,將來讓司馬攸輔佐太子司馬衷。結果被武帝拒絕,司馬駿一氣之下,病逝了。

而武帝的親信也反對齊王外放,這大大出乎武帝的預料。武帝親信之中,以王渾和楊琇最為反對齊王外放。王渾和司馬炎是親家,是武帝的鐵桿親信,關係甚密。也正是由於這種身份,王渾說話直了些,他直接指出:你外放齊王,無非是怕他威脅太子位。但是,你百年之後,誰能代替齊王司馬攸輔政呢?你選的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是個庸才。另外,你重用外戚,不怕走東漢外戚干政的老路嗎?

最後,王渾提出以司馬攸(賢王)、司馬亮(宗室最長者)、楊珧(外戚)三人輔佐太子的方案,讓他們三人互相制約。這個方案,應該說是最佳的輔政方案了,但是武帝已經聽不進任何勸說。另一位武帝親信、當年幫助武帝奪位的羊琇,他聽說武帝外放齊王是外戚楊珧出的主意,氣的想率軍隊暗殺楊珧。

王渾、羊琇之外,朝中其他大臣更是聯名上奏,請求廢除齊王外放的詔令。司馬炎的好友,魏陳思王曹植之子曹志也支援讓齊王留朝輔政,氣的司馬炎憤怒的說:“曹志尚不明吾心,況四海乎!”這更堅定了他儘快外放齊王的決心。此時,齊王司馬攸的身體已經出現了問題,但司馬炎不信,並且派御醫給其診治,御醫回覆說齊王無病。於是武帝再次強令齊王之國,齊王司馬攸很是憤恨,病發吐血身亡。在發喪之時,司馬炎假意哭的十分傷心,但是大臣馮紞則說:“齊王名過其實,卻得到天下人歸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這樣傷心!”司馬炎立刻就停止了哭泣。

兄弟嫌隙如此,令人唏噓。

五、託孤失敗,西晉走向崩潰

齊王司馬攸死了,但是西晉最大的問題仍舊沒有解決:太子,還是那個傻太子啊!可能有人會問,要說嫡子,秦王司馬柬也是第一任皇后楊豔所生,武帝為何不廢司馬衷,而立智商正常的司馬柬呢?其實,這是因為司馬炎當初因為山濤的一句話,以“嫡長子”身份勝出,成為太子。所以,司馬炎必須支援“嫡長子繼承製”,這樣才能在法理上站住腳。如果司馬炎率先廢長立幼,這不僅在法理上否定了當初的自己,也給齊王的支持者留下了把柄。

現在齊王死了,那是不是可以改立秦王司馬柬了?答案是,不行。經過長期與齊王的內耗,太子司馬衷已經與賈家、楊家繫結在了一起,此時再換太子,難道還要先打倒賈、楊兩家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司馬柬身體不好,後來僅比司馬炎多活了一年。所以,未來晉朝的皇帝,註定了是不聰慧的司馬衷。儲君智商有問題,未來輔政大臣的人選就很關鍵了。

從一代賢王司馬攸兩次奪嫡失敗經過,探尋西晉初年大政崩壞的原因

晉惠帝 司馬衷

可是,在強令齊王之國的事件中,宗室中最適合輔政的扶風王司馬駿憂憤去世,鄭默、曹志等十餘位朝廷中堅被免官,羊琇、王濟(王渾之子,司馬炎女婿)被貶官,能臣王渾失去信任。可以說滿朝棟樑被一掃而空。武帝最終只得確立了以宗室長者汝南王司馬亮和外戚楊駿的輔政陣容。

本來,楊家最適合輔政的是政治值90的楊珧。但是楊珧已經深感楊家風頭太盛,將來恐遭不測,於是兩次主動向武帝請辭。武力值90的楊濟一介武人,不適合輔政。所以,武帝最終只能依靠政治值和武力值雙50的楊駿。而汝南王司馬亮,更是個庸才,其政治值和武力值還不如楊駿。這兩人的輔政陣容,最終將西晉推向了深淵。

武帝晚年病重,楊駿權傾朝野,任人唯親,引起了武帝不滿,但武帝已經不可能推倒重建了。於是武帝有意開始扶植自己諸子,打破了之前只封郡王的傳統,開始封自己的兒子為地跨數郡的國王,比如成都王司馬穎,受封四郡十萬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後來八王之亂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些藩國實力雄厚,因為這些藩國再強,軍隊也少的可憐,成都王司馬穎更是連自己的封國都沒去過。後來的八王之亂中的軍隊,大部分是藩王出鎮都督地方,掌握了地方野戰軍以及趁著亂世自行徵召的軍隊。但是,武帝晚年將諸庶子地位提升的很高,本意是指望他們拱衛江山,但也間接激發了他們的野心。後來的八王之亂,武帝諸子楚王司馬瑋、淮南王司馬允(沒列入八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都先後捲入其中。

太熙元年(290年),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駕崩。楊駿矯詔,將汝南王司馬亮排斥出輔政陣容。被司馬炎寄予厚望的皇叔司馬亮,不顧眾人勸說,飛奔回封國避難。楊駿從此專權,滿朝烏煙瘴氣。而自賈充去世後,賈家地位大不如前。而新皇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是個有野心的女人,她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和楊駿開戰。

而這一切,武帝司馬炎和齊王司馬攸都負有一定的責任。尤其是武帝,一再視國事如兒戲,行事皆以排擠打壓齊王司馬攸為目的,而失去應有的行為準則,致使晉朝立國不久就大政崩壞。就這樣,建國僅25年的晉朝,滑向了逐漸崩潰的深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