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的智慧少取往往是多得!

薄姬的出名,是因為自己的兒子成為了皇帝。而她的兒子之所以會成為皇帝,是因為她的處世智慧,硬生生在手段剛硬的呂雉手裡存活下來,並且“撿漏”到了皇帝。

薄姬之所以成為太后,那可以說是典型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而薄姬這個“漁翁”,是最懂得取捨的,她明白有得就要有舍,也明白在某些時候,少取就是多得。

薄姬的智慧少取往往是多得!

薄姬在劉邦的後宮中,是一個很安分的人,就如同透明人一樣。但是薄姬真的是甘心在後宮當鹹魚嗎?

據記載,薄姬進了漢宮後,一年多也沒有見過劉邦,但是她有兩個好朋友,也是在後宮中,三個人約定不管是誰先富貴了,都要記得其他兩個人。

如果薄姬只是想在後宮裡苟且偷生,那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約定了。

果然,因為這兩個朋友,薄姬有幸見到了劉邦。而薄姬也很爭氣,不久就有了身孕。

薄姬的智慧少取往往是多得!

有了孩子之後的薄姬,依然扮演著後宮小透明,努力降低存在感。她既不自己去爭寵,也不叫兒子去爭寵。這樣人的存在,對於其他力爭上游的女人來說,都是可以被忽略的,因為沒有競爭力,這樣的人是可以留在後宮,作為自己大度的證明的。

在爭寵上,薄姬是少取得,果然,最後她也了。

當劉邦死後,呂雉獨攬大權,對於當初那些明裡暗裡給她使絆子的戚姬等人展開了報復,但是因為小透明薄姬從沒有做出爭寵的事情,更沒有落井下石過,為了體現出自己也是一個大度的人,呂雉便允許薄姬跟著自己的兒子去了封地。

薄姬的智慧少取往往是多得!

母親跟著兒子去享福,看上去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對於當時身不由己的后妃來說,這卻是一種奢侈,一入宮門深似海,能夠完完整整地離開皇宮的,那就是一種本事。

像戚姬,就只有羨慕的份了,戚姬在劉邦在世的時候囂張慣了的,劉邦不在了,她也沒有認清自己的處境,還期望兒子也可以把她帶回封地,結果惹惱了呂雉,自己變成了“人彘”。

而薄姬呢,到了封地,依然保持著少取的心態。

不僅自己這樣做,還教導兒子這樣做,所以,在呂雉處處對付劉邦的兒子時,薄姬的兒子劉恆也成了這些兒子中的“小透明”,成了呂雉手裡的漏網之魚。

薄姬的智慧少取往往是多得!

呂雉的兒子和呂雉完全不同,沒有雷霆的手段,在位時間也不長,呂雉死後,劉邦的兒子也被呂雉殺得差不多了,大臣們覺得薄姬對比呂雉,十分仁善,劉恆也能是個好皇帝,就這樣推選劉恆成了新的皇帝。

在薄姬的整個命運中,看上去唯唯諾諾,一直在退讓,但事實是她一直都是多得的。

這樣的處世,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呂雉在和戚姬的爭奪中成了贏家,是因為呂雉有著一定的優勢,比如原配的身份和背景。

這是薄姬無法比的,而戚姬會去和呂雉叫板,也是自認為擁有劉邦的人。

這也是薄姬所沒有的,所以薄姬走了另外一條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