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國(連載十一)私心匿玉璽,非分覬覦,反惹刀兵!

《三國演義》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洛陽城中,眾諸侯各自安營紮寨。單說孫堅,他想將營寨紮在皇宮的廢墟之上;但見一片狼藉,殘垣斷壁;於是吩咐軍士們收拾打掃。有一個軍士在打掃的過程中,發現一口井中隱隱閃現五色光華。孫堅於是派人下去打撈,撈上來一具宮女的屍體;在這個宮女的脖子上,還掛著一個錦囊。

孫堅開啟錦囊,裡面是一個硃紅的小木盒,再開啟木盒一看,原來是一方玉璽!這玉璽方圓四寸,頂部刻著五條纏繞在一起的龍紋;底部缺了一個角,用黃金鑲嵌;印文上書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孫堅雖然不認得這方玉璽,卻也知道必定不是尋常之物;於是連忙找來了程普。

解析三國(連載十一)私心匿玉璽,非分覬覦,反惹刀兵!

作為武將的程普,倒頗有些見識;他立刻就認出了,這是傳國玉璽!於是他便對孫堅講出了這傳國玉璽的來歷。在《三國演義》原書中,程普的講述,還不夠詳盡;那麼,筆者在此就對傳國玉璽做一個系統的介紹,以饗讀者。

這塊玉璽的前身,就是著名的和氏璧;是春秋時楚國的樵夫卞和發現的,因此得名。到了戰國時代,和氏璧流落到了趙國,又引出藺相如澠池會完璧歸趙的故事。後來秦國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得到了這塊和氏璧。於是秦始皇令能工巧匠將和氏璧雕琢成為傳國玉璽,由丞相李斯親筆撰書,在玉璽上刻下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解析三國(連載十一)私心匿玉璽,非分覬覦,反惹刀兵!

劉邦率軍挺進關中,攻佔咸陽,滅了秦朝;秦王子嬰投降,便將這塊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從此就成為西漢二百年來的皇帝印綬。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孝元皇太后王政君一氣之下,將玉璽砸向王莽,摔在了地下,缺了一角;後又讓人用黃金鑲補,所以這塊傳國玉璽又叫做金鑲玉璽。

到了東漢開國的時候,這塊玉璽又落到了光武帝劉秀的手中,一直流傳至今。後來因為十常侍作亂,這塊玉璽在亂軍之中,便不見了影蹤;一直到孫堅打撈古井,玉璽才得以重見天日!程普對孫堅講完了傳國玉璽的經歷,便接著說:天註定主公能得此寶物,想來主公應該有稱帝之分;不如我等速回江東,再議大事!

解析三國(連載十一)私心匿玉璽,非分覬覦,反惹刀兵!

孫堅也是高興萬分,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這件寶物丟了性命!他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長子孫策,會藉助這件寶物向袁術借兵,從而平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創下了一番宏圖偉業!而那沽名釣譽的袁術,也因為有傳國玉璽在手,便妄稱帝號;落了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這正是:寶玉無罪、貪心有罪!所謂寶玉,也不過是大自然中的一塊石頭而已;是權力賦予了寶玉特殊的意義,卻是因為貪慾而導致寶玉數度易主。所以做人應該牢記: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安守本分,剋制貪慾;方為做人的立身之本!

解析三國(連載十一)私心匿玉璽,非分覬覦,反惹刀兵!

孫堅得了玉璽,在高興之餘,卻也心中惴惴不安;他下令在場人等一律禁言,不得走漏半點訊息!可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呢?在場計程車兵中,有一人是袁紹的同鄉;他為了討好袁紹,以圖升官發財;便連夜偷偷出了營寨,將孫堅得到玉璽的訊息告訴了袁紹。袁紹大為震驚,重賞了此人,又將他留在自己的帳中。

到了第二天,孫堅藉口身體有病,來向袁紹告辭。袁紹冷笑一聲:你怕是得了傳國玉璽的病吧?孫堅臉色立時就變了:何出此言呢?袁紹怎肯相信:諸侯會盟,興兵討賊;玉璽本是朝廷的寶物,你既然得了玉璽,就應該將它放在我這裡;待日後滅了董卓,再重新歸還朝廷!

解析三國(連載十一)私心匿玉璽,非分覬覦,反惹刀兵!

孫堅指天為誓:我若得了此寶,私自藏匿的話,將來不得善終,必死於刀劍之下!誰知一語成讖,孫堅的誓言居然應驗了!這是後話,暫且不提。袁紹見孫堅矢口否認,便叫那報信的軍士出來當面對質;孫堅惱羞成怒,拔出佩劍要殺人滅口;袁紹及手下顏良、文丑諸將也拔出劍來,一時間劍拔弩張,針鋒相對!

在場的眾諸侯都出來勸架,孫堅就此一甩袍袖而去,點齊人馬拔寨回江東去了。袁紹怎肯幹休?他連忙寫了一封書信,快馬送給荊州刺史劉表,讓劉表在半路上截殺孫堅。此時曹操兵敗回到營中,袁紹吩咐擺下酒宴,眾諸侯作陪給曹操壓驚。可想而知,曹操此時的心情是多麼鬱悶,便多飲了幾杯酒。

解析三國(連載十一)私心匿玉璽,非分覬覦,反惹刀兵!

不知不覺,曹操的酒意上頭,他環顧在座的眾諸侯,一聲長嘆:我首倡大義,目的是要為國除賊。諸公仗義而來,我心中感激之至;我本想能夠與諸位同心協力,進駐中原,深溝高壘,扼守險要;然後步步為營,震動關中;則天下形勢可定矣!可諸位在此遲疑不進,錯失良機,必定縱虎為患,大失天下所望啊!

袁紹及眾諸侯聽了,都不覺面有慚色,無言以對;曹操說罷,憤然離席而去,自引本部兵馬,投揚州去了;各路諸侯隨後也都散去了,劉關張兄弟回到了平原,袁紹投關東去了。一場會盟,虎頭蛇尾!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再說荊州刺史劉表,接到了袁紹的書信之後,便命令手下大將蒯越、蔡瑁在半路上劫擊孫堅。免不得一場混戰,孫堅大敗,奪路逃回江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