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宗教的矛盾之處:神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知性

對於神的崇拜自古有之,無數大大小小的宗教在漫長的歷史裡誕生、壯大又消亡,它更像是信徒們的一種信仰載體,支撐著他們的世界觀。

宗教的核心在於特定的神,而

神的解釋,往往都是由一元論開始的,即只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無所不知的神靈,他引導人們不斷前進。

《人類簡史》——宗教的矛盾之處:神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知性

這也是眾多宗教的信仰基石——所信奉的神靈蘊含著所有最崇高的品質:善良、智慧、強大等,人類信奉它就能夠得到神的庇佑,實現自身的昇華,而世界也會變得充滿和諧。

此時,

能夠用來解釋神的一元論矛盾的只有兩條路:一是神依舊只有一個,但它是惡神;二是神不止一個,善惡皆有對應的神掌控。

《人類簡史》——宗教的矛盾之處:神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知性

惡神論能夠解釋惡的存在,而人行善是擁有了自由意志做出的選擇,但幾乎沒有宗教會宣揚惡神論,這不利於推行教義而且否定了神的形象,反而增加了人的重要性;而二元論認為同善惡一樣,有著互相對立的兩個神,但這本身就否定了一元論的正確性。

二元論其實是有著一定的可取之處的,古代的陰陽學說就印證了這一點。但二神的相持不下又衍生了一個問題:如

這是迄今為止人類仍在摸索的一個問題,關於善惡的爭論好像沒有人能下定義。

《人類簡史》——宗教的矛盾之處:神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知性

孟子推行人性本善,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荀子宣揚人性本惡,認為人需要剋制自己的惡念。

在難以印證可行性的情況下,我們很多人籠統地將人類本身的習性當成惡,如自私、貪婪、慾望;將利他的行為當成善,如幫助、奉獻、造福。

這就是第二個矛盾:人類本身就是結合體,善與惡的特點很有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同一種行為也很有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

例如古代的戰爭,本質上都是為了擴大領地的鬥爭,都會讓平民百姓們流離失所,對於他們而言都是惡。

《人類簡史》——宗教的矛盾之處:神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知性

在善惡模糊不明的情況下,二元論也變得不太合理,逐漸演化成了泛神論和最高論。

他們認為的確存在一個地位崇高的神,它能夠掌管一切。同時它不會插手人類的內部事務,無論是鬥爭、疾病還是衰弱,對於它而言已經習慣了自然發生的一切,讓人類自由選擇。

但與之相應的是,存在著各種各樣有著實際效用的“小神”,無論是頭腦脹痛還是心裡有愧,都能得到相應的慰藉。

由此誕生第三個矛盾:

《人類簡史》——宗教的矛盾之處:神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知性

這一點,對於

雖然名義上人們信奉神是不求回報的,但多數信徒至少存在一個觀點:信奉之神能夠看得見他們的虔誠,並施予一定的小恩小惠,福澤也好,庇佑也罷,總是有利無害的。如果只是追求內心的安寧而不求回報,這與人的天性是相互牴觸的。

到了最後,神從可知變為了不可知,從唯一變為了最高,以至於逐漸成為一種相對良好且穩定的道德底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