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七歲寫的一首絕句,雖然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一個七歲男孩寫的詩,字字如話,真正讀懂時已過中年!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的詩以杜甫為宗,講究修辭造句,強調“無一字無來處”,多寫個人日常生活,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並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 “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的詩才,可以說是“天生的”,自幼就聞名鄉里。據《桐江詩話》中記載,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的一天,黃庭堅的父親黃庶邀請幾位詩友一起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這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為題,當場賦詩一首,其詩曰: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的這首寫得明白如話,即使不用翻譯,大家也都非常清楚。由於時代不同,詩中也有幾處需要說明的地方。一是“隴”字,為通假用法,通“壟”,及田壟。二是“長字”,長安為唐代的京城,在此可理解為名利場。三是“機關”,可解釋為心機。弄明白了上述幾點,這首詩就更好理解了: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該前兩句描寫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後兩句即事論理,拿牧童和長安名利客對比,表達了作者讚頌牧童清閒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懷。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常完美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清新悠閒樸實無華的田園風光。這就是牧童的生活,純樸率真,無憂無慮的恬然與現實中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有了不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汙之心。這樣的心性貫穿了他的一生,早年黃庭堅在太和縣做知縣時就清廉自省,不與其他知縣和縣吏們同流合汙,一心為百姓謀福利。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在《牧童詩》中表達的這種“大境界”,小時候的我們是讀不懂的,因為,那時我們被要求未來的人生要有遠大理想。相信,每個人的中小學時代都被要求以《我的理想》為題寫過作文。當時,大家的理想,一定不是隻做過“短笛橫吹的騎牛牧童”的。只是歷經紅塵的萬千磨練後才發現,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悠閒自在、不受名利驅使的日子該是多麼令人神往!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的《牧童詩》與《紅樓夢》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悠閒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歸,不愁食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飄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這樣的“理想人生”。只不過是文人學士們的“空想”之一。

(圖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