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背後隱藏的真相:漁夫誤入死人國,吃得酒食或是祭品

《桃花源記》背後隱藏的真相:漁夫誤入死人國,吃得酒食或是祭品

《桃花源記》一文構思奇妙,想象大膽。借描寫武陵漁夫的行蹤和所見所聞,陶淵明盡情暢想心中的理想境界,將現實和仙境融為了一體。但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意境,後卻被爭論不休:不少人認為,看似世外桃源的仙境背後,實則隱藏著一個細思極恐的真相——漁夫極有可能是誤入了傳說中的死人國!對於這一“清新脫俗”的猜想,眾網友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桃花源記》背後隱藏的真相:漁夫誤入死人國,吃得酒食或是祭品

毋庸置疑的是,《桃花源記》的最大亮點,最吸引讀者的地方,便是它通篇的神秘感。

《桃花源記》在開篇寫道武陵漁夫“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漁夫靠打魚為生,一般是不會去離家太遠而不熟悉的水域的。而當漁夫繼續前行時,又發現一大片桃花林,並且只有桃樹——“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這不禁讓人感到十分奇怪:“中無雜樹”這是怎麼做到的?要知道,桃木自古以來,就有辟邪之用,大片的桃花林,會不會在暗示前方邪氣之重呢?

當漁夫“欲窮其林”之時,他又發現了一個小口,這便是通往世外桃源的入口。《桃花源記》中是這樣描寫這個小洞的——“彷彿若有光”,洞穴裡本該暗淡無光,可在此卻十分反常地發光,神秘而蹊蹺。

《桃花源記》背後隱藏的真相:漁夫誤入死人國,吃得酒食或是祭品

接下來隨著漁夫進入世外桃源的入口,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入口的結構形態——“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種前窄後寬的結構和什麼相類似呢?墓道!古代為了防止盜賊挖墓偷寶,常常把墓道做成前窄後寬的結構,不讓人進入。漁夫進入的洞穴,會不會是墓道呢?那之後的所見所聞,會不會是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桃花源記》中詳細記錄了世外桃源中的情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屋舍坐落如此整齊,在古代是十分少見的,倒是古人十分注重死後為生一論,墓葬是十分講究的。這裡提到的桑竹、竹子茂盛時期為4到5月,早已過了桃花盛開的季節,也就是說,漁夫所到之地,和外面的世界連時令都有所不同了。那麼,“設酒殺雞作食”,款待漁夫的酒食會不會是祭品呢?

《桃花源記》背後隱藏的真相:漁夫誤入死人國,吃得酒食或是祭品

最神秘蹊蹺的莫過於漁夫回到現實世界之後,仙境中的主人明確告訴漁夫:“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漁夫卻不聽勸告,“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但原本做好的標記卻不見了,他們也因此迷了路,想必漁夫也背上了欺騙朝廷官員的罪名罷……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南陽劉子驥在尋找桃花源的過程中死去,而劉子驥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亦是他志趣相投的結伴好友,歷史上確有此人。把劉子驥的死說的如此蹊蹺,難道劉子驥尋找桃花源卻有此事?他又是從何得知桃花源的存在的?

《桃花源記》背後隱藏的真相:漁夫誤入死人國,吃得酒食或是祭品

《桃花源記》中的許多謎題和不符常理之處,陶淵明並沒有過多的詳細闡述,也因此留給了後人無盡的遐想空間。歸根結底,《桃花源記》只是空想,但這種空想卻關乎於陶淵明對於社會出路的看法——寧靜、和諧、幸福的社會是全人類的憧憬,也是全人類共同奮鬥的目標。無論後人對《桃花源記》如何解讀,陶淵明代表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是一成不變的。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