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舞臺前先上黨課,評彈《王孝和》劇組聽王孝和女兒講述紅色家書往事

“你要把身體保重,千萬莫傷心,但願生產多順利,這未來孩兒就叫佩民……”傳唱半個多世紀的彈詞名篇“王孝和寫遺書”昨天在龍華烈士紀念館唱響,龍華英烈王孝和的女兒王佩民第一次在現場聆聽這段和父親有關的藝術作品,紅了眼眶。在新版中篇評彈《王孝和》將於3月27日上演之際,劇組走進龍華烈士陵園紅色講堂,聽王佩民講述一堂生動的黨史課。

上舞臺前先上黨課,評彈《王孝和》劇組聽王孝和女兒講述紅色家書往事

圖說:王佩民聽新版中篇評彈《王孝和》 官方圖

“《王孝和》開了評彈的先河,以前都是唱才子佳人,從這部書才開始講述上海工人階級的故事。”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說起《王孝和》在靜園書場的首演,1000只位子,連演3個月場場爆滿,他感慨,從那個時代的紅藝人到人民藝術家,蔣月泉等前輩憑藉的不僅僅是藝術技巧,而是真正投入到生活中去。

24歲的地下黨員王孝和犧牲於1948年9月,3周後,他的妻子忻玉瑛誕下遺腹女,女兒的名字是他在獄中留下的遺書裡取好的,大女兒叫佩琴,小女兒就叫佩民。正如評彈中所唱的那樣,這些唱詞都來自王孝和在獄中寫下的3封遺書,其中蔣月泉的《寫遺書》、陳希安的《黨的叮嚀》廣為傳唱,成為上海評彈團紅色經典保留曲目。

上舞臺前先上黨課,評彈《王孝和》劇組聽王孝和女兒講述紅色家書往事

圖說:王佩民講述紅色家書往事 官方圖

近年來因為致力於收集整理父親的歷史資料,年過古稀的王佩民多次來過龍華烈士陵園,“就好像回孃家一樣”,在展館的英烈書籤牆上,她一眼就能認出父親的臉龐。 “我原來也和在座的一樣,是從照片上認識我父親的,那時很不理解,為什麼他要如此狠心,根本不顧及我們的小家”,直到王佩民從檔案館裡看到父親在獄中寫下的47封家書,平均3天就有一封,寫的是家長裡短,字裡行間卻是細膩深沉的愛。她在信裡看到了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才真正理解了王孝和。

由於忻玉瑛早年不識字,王孝和獄中寫給她的信件散落不知去處,當王佩民抱著厚厚一摞影印件回家,忻玉瑛真正讀懂這些信件,已經是50年後。沒有見過父親一眼,王佩民只能從歷史照片和母親的回憶裡慢慢拼湊出父親的模樣。

上舞臺前先上黨課,評彈《王孝和》劇組聽王孝和女兒講述紅色家書往事

圖說:展館中的王孝和介紹 官方圖

聆聽這堂黨史課的,不少是90後、00後的說書小先生們。當年《王孝和》首演由老一輩表演藝術家蔣月泉、張鴻聲、張鑑庭、姚蔭梅、唐耿良、周雲瑞、陳希安、張鑑國等演出,這一次精簡為三回書,將有黃海華、侯驍晟、季毅洋3位“王孝和”,最年輕的“王孝和”季毅洋只有22歲。唱哭了王佩民的“王孝和”侯驍晟,在評彈學校時已經學過“王孝和寫遺書”,這一次走進龍陵,讓他和大家走近了王孝和的信仰,也深刻理解了信仰的力量。

上舞臺前先上黨課,評彈《王孝和》劇組聽王孝和女兒講述紅色家書往事

圖說:眾人在王孝和墓前獻花 官方圖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王佩民在父親的墓前鄭重獻花,四周是眾多龍華英烈沉睡在此,王佩民感慨:“他們是英雄,我們後代更要傳承好紅色基因,讓這片紅色江山不變色。”(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