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套的故事情節,卻被寫成最雅的詩意,後人驚呼“一字難改”!

俗套的故事情節,卻被寫成最雅的詩意,後人驚呼“一字難改”!

唐詩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不光是因為它的藝術水平高,還在於它的題材廣泛,一如唐人的博大胸懷。有些朝代的文學作品,要麼只看到鶯歌燕舞,靡靡之風,要麼只有金戈鐵馬,肅殺之氣。只有在唐詩中,無論你喜歡自然的綺麗之美,還是歷史的詠歎,抑或感情的起伏變化,甚至是鬼哭神嚎,都可以找到對應的作品。

因此,唐人詩集是最容易整理收集的,也是最難讓所有人服氣的。容易是因為它的好詩實在太多了,難是因為它的題材廣泛,反倒眾口難調。清朝人蘅塘退士收編的《唐詩三百首》應該是流傳度最廣,知名度最大的。在它之中,就有一首奇詩,將俗事寫得風雅無比,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地。這就是王建的《新嫁娘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俗套的故事情節,卻被寫成最雅的詩意,後人驚呼“一字難改”!

先要說說這首詩到底說的是什麼,它其實源於古代的一種婚俗。當時,娶妻不僅是男子個人的事情,更是家族的大事。這就是一個外人,得到家族的認可,成為大家庭的一員。一般來說,女子嫁到夫家,就得與公婆一起生活。

在新婚過後的第三天,新娘子要下廚做飯,叫做“過三朝”。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女子拋頭露面的機會極少,外界對於她的性格、品行乃至廚藝都是道聽途說。“過三朝”則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了,它相當於對新娘廚藝的檢閱,也是新娘居家過日子的第一印象。

這首詩,講的就是這個風俗,這件事。按理來說,這是屬於婆媳關係範疇,人人都要面對的家庭瑣事,本來已經非常俗,完全不是陽春白雪的美好情節。然而,王建卻以女子的視角,將這件俗事寫出了最雅的詩意。

俗套的故事情節,卻被寫成最雅的詩意,後人驚呼“一字難改”!

第一句是寫新娘面對“過三朝”的考驗,而第二句則是寫新娘拿出了自己的本領——做羹湯。此處,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洗手”,表現出了新娘的認真態度。我們彷彿看到這樣一個畫面:窈窕動人的少婦,正在忐忑不安地調製羹湯,她的動作嫻熟,卻還是流露出緊張的神態。

如果詩人按這種思路寫下去,那全詩必定索然無味,成為流水賬,也無法成為名作。可王建筆鋒一轉,後兩句撥雲見日,讓整首詩熠熠生輝。

這兩句其實也不是名句,但卻情趣盎然。新娘是外人,但她深知家庭關係最難相處的就是婆媳關係,只要婆婆好相處,自己當然不會吃虧。所以,牢牢讓婆婆滿意,“過三朝”就算成功了。然而,婆婆的口味到底是怎樣的呢?酸甜苦辣這麼多味道,她到底喜歡哪一種呢?

俗套的故事情節,卻被寫成最雅的詩意,後人驚呼“一字難改”!

問自己的丈夫不合適,因為男人大大咧咧,並不一定那麼確切瞭解。最好的辦法就是請小姑子來品嚐,因為女人心思細膩一些。而且,小姑子和新娘年齡相仿,有著共同語言,更容易拉攏關係。

更為重要的是,詩中其實反映了一個深意,那就是小姑子也會長大,也會有出嫁的那一天。新娘的今天,就是小姑子的明天。出於這種心理,小姑子也一定會不吝賜教。這其實,也在無形之中,道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家庭倫理關係。

俗套的故事情節,卻被寫成最雅的詩意,後人驚呼“一字難改”!

寫到這裡,就已經結束了。然而,它的話外之意仍然很綿長。到底小姑子怎麼評價的?新娘做出的羹湯味道如何?婆婆最終滿意了嗎?作者沒說,這就是詩歌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任憑讀者構建後續篇章,這才是一片美詩的應有之意。

這首詩敘述的事,是家長裡短的俗事,卻寫出了風雅的意境,實在非常難得。而且,全詩沒有一個生僻字,甚至是白描手法,沒有一個形容詞。可是,清代大詩人沈德潛卻高度評價:詩至真處,一字不可移易。試想一下,還真是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