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周星馳”逝世14年,為何他扮演的角色還是那麼深入人心

“廣東周星馳”逝世14年,為何他扮演的角色還是那麼深入人心

他被廣大粉絲封為“廣東周星馳”,也不知道是在生前還是去世後的事情了。不知道他本人在聽到這個稱號後,會是什麼樣的反應。他在劇中所扮演的“二哥”,就特別喜歡周星馳的電影,老婆說他一看到周星馳的電影就笑到差點斷氣,都不知道有什麼好笑的。實際上他比周星馳還要大6歲。可是小時候父母離異,過早混跡於社會,學歷偏低,做過苦工,痴迷於表演,這一切和周星馳又是多麼的相似。他,就是內地的喜劇演員郭昶。

年輕的郭昶和周星馳有一絲神似提到他的名字,也許很多人搖頭表示不認識,甚至是連“昶”字都不知道怎麼發音。可是一提到《外來媳婦本地郎》(簡稱《外》)裡面的二哥康祈宗這個角色,那大家都會猛然一醒:“哦,你說的是‘墨魚宗’啊。”這個角色在廣東人的圈子裡,已經紅了20年。

“廣東周星馳”逝世14年,為何他扮演的角色還是那麼深入人心

下面我們主要分析一部成功的喜劇需要具備的元素。

01 郭昶的逝世不止是廣東電視臺的巨大損失

郭昶是得了胃癌,於2006年6月14日去世的,當時還未滿50歲。去世前的一段時間,搭檔虎豔芬(劇中扮演康祈宗的老婆蘇妙嬋)過來醫院探望他。因為胃癌已經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他有好幾天都沒能吃東西了,特別想吃阿嬋做的姜蔥面,可是再也沒有胃口能夠吃東西了。虎豔芬跟他說,要回去拍戲了。作為多年搭檔的郭昶,聽了這句話,突然間一個激靈,像是忘記了病痛一般,直接就下床站立了起來,還把身上插的針管給拔了,說也要回去拍戲。“他是真的真的喜歡拍戲啊。”郭昶過世後,虎豔芬哭著對媒體說。其實,對於觀眾來說,最大的遺憾,並不是《外來媳婦本地郎》失去了“二哥”這個靈魂人物。在劇組的整整6年的拍攝生涯中,郭昶已經成功將康祈宗這個角色演繹得很完美了,往後他也並不需要再額外新增些什麼,康祈宗也已經足夠深深駐紮在觀眾的心目中。

郭昶的逝世,不獨是廣東電視臺的損失。其實,郭昶關於喜劇的演繹水平,已經達到了全國一流的水準。作為廣東乃至全國最優秀的喜劇演員之一,來不及將自己對喜劇的獨到理解傳承下來,從理論、實踐上,幫助中國喜劇藝術更上一個臺階,這才是最遺憾的一件事情。郭昶的死,是全國愛好喜劇的觀眾的巨大損失。

02 康祈宗這一角色的喜劇元素有哪些?

關於“康祈宗”這個喜劇角色,真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挖掘的。下面我們不妨從分析“康祈宗”這個角色所具備的喜劇元素,總結一部成功的喜劇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將“體驗派”藝術表演方法進行到底

19世紀80年代,英國演員亨利·歐文提出,演員應該將自己的情感化為藝術表演的一部分。義大利著名演員薩爾維尼也說過,演員的特殊標誌是感受的能力,他們要聽命於自己的感受。後來,人們便將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稱為“體驗派”。

“廣東周星馳”逝世14年,為何他扮演的角色還是那麼深入人心

而這項技巧應用在郭昶的身上,由他來扮演《外》劇的二哥,那是再適合不過了。郭昶祖籍遼寧瀋陽,但10歲時舉家遷到了廣州。小時候,郭昶家裡並不富裕,只得讀完初中,就早早輟學打工了,因此也多多少少染了些跟康祈宗一樣的“痞氣”。劇中的二哥是個人精,狡猾古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要修理自己的兒子。而郭昶身在離異家庭,繼父對他態度很差,於是他忍無可忍,召集了班上的幾個同學,拿他繼父打了出氣。

因為文化水平低,輟學後的郭昶在社會上找一些比較底層的工作謀生。他深切體會到了廣州底層市民的市井生活,懂得他們看似精明狡猾而實際上心地善良的一面。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自己最喜歡和社會底層的人們交往,因為覺得他們特別“真”。這些,都是他能成為康祈宗的基礎。康祈宗,就是自小不好好讀書,沒什麼文化,很早就下海經商的廣州普通市民。他先後開了五金店、茶餐廳,是典型的下海經商的廣東人,在對待金錢方面精打細算,油嘴滑舌,從來不吃虧。這些經歷郭昶也有。當年郭昶決定要專職當一名演員,可是有好長一段時間接不到戲。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自掏腰包,開了一間糖水店,以此為生。當時店裡每天的營業額,只有區區30塊錢而已。郭昶很早就體會到了個體戶小老闆在對待金錢方面的一些微妙心理。

“廣東周星馳”逝世14年,為何他扮演的角色還是那麼深入人心

其實《外》劇中的許多場景,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事情。如二哥二嫂日常吵架拌嘴,這些本是生活上的瑣事,可是由郭昶和虎豔芬演繹出來,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不繁瑣。劇中有一個場景,兒子康天庥非常喜歡一個叫“小李飛刀”的家庭教師,可是二哥和二嫂覺得“小李飛刀”的三觀不正,就把人家給炒了。這導致康天庥悶悶不樂,茶飯不思。

鏡頭轉向康天庥坐在房間的椅子上,一邊吟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邊哭,一邊用手去撥弄盆裡養著的小烏龜。二哥和阿嬋都以為孩子發燒而致發神經了,就計劃著多讓康天庥參加些課外活動來緩解壓力。在和老婆聊著的時候,康祈宗突然大聲對兒子說道:“喂,你不要搞那隻烏龜了,它會咬傷你的!”一句跟劇情進展毫無關係的臺詞,被郭昶說出來,就讓觀眾覺得這就是一家人,哪裡是在演戲啊。只有在真實的生活中,一個關愛兒子的父親才會突然來這麼一句話。總之,在演戲的時候,郭昶已經成功將自己變成了康祈宗。郭昶就是康祈宗,康祈宗就是郭昶。這就是體驗派藝術家的風格,有點入戲太深的味道。融入對口相聲的“逗哏”和“捧哏”

“逗哏”和“捧哏”是對口相聲裡的專用名詞,最初是從清代的“全堂八角鼓”裡面沿襲下來的稱呼,這裡可以活用一下。“逗哏”、“捧哏”,也就是通常說的甲、乙。甲是逗哏,是故事的主要敘述人,是要“抖包袱”的;乙則是捧哏,是在甲的旁邊負責輔助對話的,需要不斷地接應甲拋過來的梗。如此一來,一“逗”一“捧”,才會使得對口相聲變得特別幽默、風趣。仔細觀看《外》劇,我們會發現,《外》劇的幽默和搞笑更多體現在語言、語氣方面的張力,這個和周星馳所拍攝的電影有所不同,周氏喜劇更多表現在動作方面的無厘頭。

而無論是什麼樣的一部優秀的喜劇,都會有“逗哏”和“捧哏”兩者的巧妙銜接。如《外》劇的康祈宗和蘇妙嬋,周星馳電影中周星馳和吳孟達扮演的許多角色。就算是娛樂節目,也需要有類似這樣的角色定位,節目才好看。如《快樂大本營》的何炅和謝娜,《天天向上》的汪涵和歐弟,等等。大家為什麼覺得現在的《天天向上》不好看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歐弟離開了,節目組再也找不到合適的“捧哏”的人了。還有,撒貝南在節目中經常丟擲自己的“身高”的梗,讓觀眾來調侃,其實這也是類似“逗哏”和“捧哏”的一種行為。康祈宗和蘇妙嬋倆夫妻的吵架成為了《外》劇的亮點之一。這就像《圍城》裡的方鴻漸和孫柔嘉一樣,讀者最喜愛的,就是他們互相調侃和吵架的日常。有一集講蘇妙嬋認為康祈宗在外面包二奶了,於是吃醋了,在家裡和康祈宗大吵了一架。蘇妙嬋說,嫁來康家那麼久,康祈宗連開水都沒替她煮過一次,而他卻給北方妹熬感冒藥,兩人不是曖昧是什麼?康祈宗生氣了,大罵蘇妙嬋是“怪胎”,整天亂喝醋。

這些場景實際上就是對口相聲中的“逗哏”和“捧哏”在情景劇中的應用罷了。2003年,郭昶被檢查出患有胃癌,去醫院動了手術,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沒到劇組去拍戲了。虎豔芬去醫院探望他的時候,說他沒來拍戲,導致很多原本是康祈宗的戲份,都被改寫成了是蘇妙嬋的,感覺自己演得很痛苦,壓力很大。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沒有了郭昶這個合格的“逗哏”的,作為“捧哏”的虎豔芬,當然演得痛苦了,而且整部戲也逐漸失去了靈魂支柱。在真實的情景設定中將人物關係、思想情感進行錯位

在戲劇表演中,人物性格、時代背景、地域分別的設定,會決定一個角色在特定的場合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我們把角色為達到理想的喜劇效果所偏離現實的幅度稱為“行為閾值”。行為閾值越小,越接近於現實,角色也就越具有普適性,觀眾看了就覺得這樣的角色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佐證,也就不會覺得有違和感了。比如說,我們看正劇,裡面的人物是高度還原現實生活的,觀眾看了,不會質疑這是創作者在造假。

而無厘頭喜劇為了能夠達到喜劇效果,特地將人物的動作進行“誇張”表達,適當調高了行為閾值。觀眾看了這種表演,雖然會哈哈大笑,但卻不會相信這是會在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再往後還有行為閾值更大的動畫喜劇片,已經脫離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程度,所以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不願意看,說它“很假”。由此我們看到一個矛盾點:如果一味將行為閾值放大,觀眾看了就會覺得“扯淡”,就不願意看了;而如果是將行為閾值調到跟現實世界一樣小,則不好發揮喜劇創作空間,拍出來的東西就會讓人感覺索然無味。這矛盾的兩者之間,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

《外》劇作為一部情景喜劇,在編劇上就更難了。它不能像周星馳的電影一樣無厘頭,因為它的目標受眾不是年輕人或者小孩子,它需要高度還原現實,所設定的行為閾值是很小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廣州老街坊的普遍支援。可是僅僅高度還原西關昌盛街的市民生活,也會索然無味啊,這樣倒不如干脆拍成紀錄片算了。所以,編劇需要在劇本中新增一些喜劇的元素。而一邊是要設定最小的行為閾值,一邊又要達到喜劇效果,那應該怎麼辦呢?

比如《外》劇的某集,已經退休的康伯拿著雞毛撣子打已經40歲的康祈宗,那也太違背社會現實了吧?一般的老爸是不會打已屆中年的兒子的,這樣很反常。

可是這個反常的、不協調的場景,卻又在情理之中:原來是因為康祈宗動不動就要修理自己的兒子,說什麼孩子要打才能進步,老是將兒子“藤條燜豬肉”掛嘴邊。作為父親的康伯忍無可忍,就故意找茬,說康祈宗的茶餐廳到現在還沒能上市,是因為他偷懶,說他平常上廁所不沖水,說他吃飯不等齊家人就夾菜吃,一邊說一邊打。最後打得康祈宗受不了了,他大喊一聲:“老爸,你知道的,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於是康伯停下了手:“哦,終於明白了吧?打是沒用的!”於是放下了雞毛撣子,揚長而去了。類似這樣的,《外》劇還有很多,看似違背常理,卻又在情理之中。

“廣東周星馳”逝世14年,為何他扮演的角色還是那麼深入人心

有一集康伯被誤診得了癌症,全家人都很悲傷,兒子、兒媳婦一個個一反常態,都來孝順他。最終,康伯被告知誤診了,於是全家人都很高興,但是卻沒有之前那樣的“孝順”了。於是後面康伯就沒病裝病,目的是讓光宗耀祖來孝順他,於是鬧出了很多的笑話。無論如何,《外》的每一集結果一定要是“好”的,讓人看了開心。試想,如果康伯是確診得了癌症,那喜劇就沒法演下去了,那樣就變成悲劇了。這也是後來劇中遲遲沒有公佈康祈宗過世的原因。

03 反思:為什麼現在拍不出像周星馳、郭昶那樣的喜劇作品?郭昶被譽為“廣東周星馳”,其實那是粉絲對他的喜劇成就的高度認可。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郭昶的表演風格和周星馳對比,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從表演的技巧來說,郭昶最引人發笑的是語言、語氣,周星馳最引人發笑的是無厘頭動作。但兩者都達到了一個頂峰,一個是中國喜劇電影的頂峰,一個是中國情景電視劇的頂峰。

而郭昶、周星馳之後,中國的喜劇演員,包括沈騰、王寶強、鄧超在內,他們的喜劇作品為什麼遲遲沒有被認為達到一流的程度呢?這是值得引人深思的。我們看《西虹市首富》的王多魚、夏竹,《大鬧天竺》的武空、白客,《美人魚》的劉軒、珊珊,不會看出這些角色有那樣的持久的生命張力。我想,這和缺少以上列舉的喜劇元素不無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