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後古代官僚機構多稱為寺,其原因有多種解釋

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可能都會發現,古代政府機構很多都叫

寺”。

這大約起於秦,或曰始自漢。

《左傳·隱七年》之《疏》曰:“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漢書·元帝紀》:“地震於隴西郡,……壞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

古代官府何以稱“寺”?

《說文》雲:“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插上一句,小篆的“寺”,上面是“之”字,隸變之後,才改為“土”。徐鍇解曰:“寸,法度也,守也。”段玉裁注:“言法度字,多從寸。”

許慎這是說,“寺”,是形聲字;本義為朝廷或官廷,從寸表示遵從法度。這是一種說法。

《釋名》雲:“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這是說,“寺”的含義是“嗣”,表示歷代官員均在此治事。這又是一種說法。

還有第三種說法,與前述“寺”起於秦有關。

秦漢後古代官僚機構多稱為寺,其原因有多種解釋

《詩·秦風·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毛傳》:“寺人,內小臣也。”《集疏》:“寺、侍古字通。……寺人即侍臣,蓋近侍之通稱”。

《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令。”鄭玄《注》:“寺之言侍也。”

按《毛傳》《集疏》和《鄭注》的說法,“寺人”即宮廷內的官員,“寺”義為“侍”。康熙“諭令”陳廷敬、張玉書等所編《康熙字典》,不贊成這種說法,認為“以侍釋寺義,非”。

歸結起來看,許慎《說文》關於“寺”之解釋,可能更靠譜一些。

從這個本義上,後來引申有“恭敬承奉”的“近臣”之義,再孳乳出“侍”字,這比較符合邏輯。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則認為,先秦之“寺人”,就是東漢開始所稱的“宦官”云云。“寺”指“宦官”,也是一種說法。

但無論如何,九卿官邸稱“寺”自漢始,這是有據可查的。

秦漢後古代官僚機構多稱為寺,其原因有多種解釋

《唐書·百官表》曰:“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

要說的是,“寺”,最初與佛教無關。

東漢明帝年間,天竺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東來,初駐於東漢負責“外交事務”的鴻臚寺,後以“寺”為名,在洛陽雍關西移建“白馬寺”。

這是中國最早稱浮屠所居為“寺”。

梵語稱“寺”為“伽(qie)藍”。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改所有僧寺為“伽藍”。隋煬帝大業中,改“伽藍”為“道場”。至唐,又將“道場”改回到“寺”。一直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