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奔又離開的人更多卻安然無事?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都記得張飛大罵呂布時的那個場景,張飛對著呂布的罵名是‘’三姓家奴‘’來諷刺呂布的反覆無常。的確,呂布在《三國演義》中的特點確實是這樣。而這三姓則是指呂布本來姓呂,後認丁原和董卓做義父,投奔他們。而張飛罵的‘’三姓家奴‘’則暴露了呂布和丁原、董卓的真正關係,不過是丁原和董卓手下的‘’臣子‘’罷了。

為何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奔又離開的人更多卻安然無事?

但是說起投奔,《三國演義》中還有一人投奔他人多次,此人就是劉備。劉備初期跟過劉恢、後來陸續跟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術、劉表…這列舉下來劉備也是投奔過多人,那麼劉備為何未被稱為‘’多姓家奴‘’呢?他和‘’三姓家奴‘’的呂布相比,到底在哪裡得到了輿論的認可呢?

這首先,還是兩人的理想不同。這個理想或許有些籠統,畢竟在《三國演義》那個亂世背景下,群雄的理想都是一統天下。但是劉備明顯比呂布更有普世價值。劉備的理想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漢朝天下傾頹,自己的理想則是拯救,這個理想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作為漢室後代的劉皇叔已經淪落到賣草鞋為生的地步,可卻心心念念家國情懷,自然博得眾人好感,站在了輿論的制高點。

為何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奔又離開的人更多卻安然無事?

反觀呂布,雖為猛將,卻實在欠缺大局意識,亂世給他機會歷練他成為一方霸主,但卻沒能培養給他把握人心的能力。他和那些覬覦天下的諸侯沒有任何分別,無非是依靠武力手段攻略城池。而《三國演義》中呂布雖有能力,但卻沒有什麼人品,反反覆覆,自然觀感不好。

這其次,是忠誠度不同。劉備和呂布都曾多次投奔他人後再度離開,可以說都沒對投奔之人有很高的忠誠度,但是看看那些被兩人投奔又離開的人的下場,或許就能理解這條原因了。呂布投奔丁原,為了赤兔馬便殺丁原投奔董卓;待投奔董卓後,因貂蟬的離間計又殺董卓。這樣的屬下誰還敢收?為人臣子卻不仁不義,這也是最後曹操不敢收用呂布的最大原因。

為何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奔又離開的人更多卻安然無事?

而劉備則不同,劉備的忠誠也沒有留給那些他投奔的人,但是劉備的忠誠則是留給了漢室。劉備多次的投奔物件大多數時候更像是合作關係,而不是所謂的臣服對方成為其部下。劉備手下慢慢集結的一批人馬始終是忠誠劉備的,無法真正收為他用,所以劉備的投奔是一時的,似乎成為劉備和他投奔之人之間無言的默契。那麼有朝一日,劉備帶著自己的人馬的離開,似乎也算不上背叛。

最後一點,則是呂布和劉備的價值觀不同。對於呂布來講,他的世界裡大概只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打得過的,一種是打不過的。打得過的就打,打不過的就認輸投降,也正因此,呂布雖為猛將,卻毫無武將的氣質。他這樣的反覆無常的行為和毫無底線的做法都被人不齒,落井下石的行為也不少,可以說是不忠不義。因此被人稱為‘’家奴‘’,奴性十足。

為何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奔又離開的人更多卻安然無事?

但是劉備的形象可以說是剛好相反。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實力並不算強,在群雄逐鹿的亂世求生不易,但是劉備卻算是一位好主公。帶領著自己的人馬,在這個亂世中求生,卻從未忘記過自己的初心,對自己的人馬也頗有關懷,對曾投奔的友人,劉備也多有幫助。雖然實力不強,但從未諂媚權貴,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也正因為此,大多接納劉備的人都會尊稱他一句‘’劉皇叔‘’,這不僅是因為劉備的身份,而是因為他在亂世中的行為和做法。

為何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奔又離開的人更多卻安然無事?

其實我們在讀《三國演義》時,把人物放進故事裡去看,可能並不會特別明顯的感覺到每個人物的人物特點,但是當我們單拎出來一些故事舉例,才會發現這使得某個人物的特點加深,呂布和劉備的對比也是一樣。而我們今日所討論的兩位人物形象,均來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並非真正歷史上的呂布和劉備。

為何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奔又離開的人更多卻安然無事?

後人們對一位歷史人物的觀感和評價,永遠無法完全還原這個歷史人物本身,更不要提這份觀感和評價來自被加工改編過的小說,而我們看到的那些故事,似乎是對歷史人物某些特徵無限放大後的效果。這些效果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對於漢室正統的劉備,大家還是多有呵護,而對於反反覆覆的呂布,則是另一種態度。但劉備和呂布的對比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些做人應有的態度和底線,如何受到人們的尊重和理解,絕不只是看你的能力,而更多的是看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