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產劇角色落魄時,仍然指甲乾淨、妝容精緻

有的國產劇很雷人,本來劇情就很一般,哪怕是把火得不行的原著小說,改編成影視劇,都能夠讓書粉“如鯁在喉”寢食難安,恨不得給製作團隊打差評,但理智告訴自己,棄劇就好,棄劇就好,沒必要傷精費神,苦了自己。

至於國產劇的角色是一個落魄不堪,甚至身無分文,或者月薪二三千的普通上班族的設定,愣是給你拎著名牌包,穿著大品牌,用著比月工資還貴的護膚品,看的你牙疼。

如何看待國產劇角色落魄時,仍然指甲乾淨、妝容精緻

當然,這些都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她居然住著月入過萬的上班族都住不起的公寓。這就有點拿現實生活中月薪幾千的我們的大腦袋按在地上拼命摩擦,測試你承受能力強不強。

對於這種不切實際的國產劇的產生,我努力想了想,不外乎這三種原因:

第一,演員對角色缺少敬畏之心

以前很喜歡看《金星脫口秀》,她那節目很有意思,作為處於娛樂圈中的她總是會爆料一些我們老百姓感興趣,又接觸不到的娛樂圈內幕,搞笑中帶著諷刺,諷刺中帶著批評,批評中帶著期盼,金句張口就來,內幕說揭露就揭露,看得好不過癮。

如何看待國產劇角色落魄時,仍然指甲乾淨、妝容精緻

其中對數字小姐印象深刻,在我的印象和認知中,演員的臺詞是要靠自己背誦的,就像高中背課文那般靠意思和聯想一點點印在腦子裡。不然你拿那麼高的片酬,演技跟不上就算了,再不出點背誦臺詞的敬業模樣,也會顯得不好意思吧,我天真地以為。

沒想到居然有人用123456簡單到家的數字來代替,這讓對手怎麼演呢?難道是你說前六個數,對手演的時候說後6 個數,後期再找人配音,就管他三七二十一了嗎?

這樣的情況當然是有的,不然怎麼會有觀眾無聊到用放大鏡看劇,發現念臺詞的演員在嚼口香糖呢?還有那些播放量動輒就幾百億的“神”劇,主演的聲音都是清一色的一模一樣呢?害的我一度懷疑初中物理中音色是可以辨別一個人的知識點是不是我記錯了?

第二,導演忙著圈錢,不看質量只看數量

有的國產劇劇情就那麼一點點,愣是給你拍出個三四十集,害得觀眾不得不用二倍速拼命努力拉近戰線,強烈建議播放平臺可以多出三倍速的選項,否則,很難撐到最後一集。

很多國產劇有一個大毛病就是劇情拖沓,本來一集就講得清說得明的,愣是不用個四五集就不好意思似的。打戲慢動作,偶遇慢動作,摔倒慢動作,莫名其妙的神操作一大堆。逼得觀眾不得不開啟影片看彈幕。看影片的時候開著彈幕,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劇情哪怕不想看,彈幕都能給你樂上半天。

如何看待國產劇角色落魄時,仍然指甲乾淨、妝容精緻

最搞笑的是,主角演不出的悲慘,掉不下的眼淚,彈幕裡都能給你笑出眼淚,一不小心還可以練就一身段子手功夫,不信的可以試試。

言歸正傳,據說演員和導演籤合同的薪酬是按照演員待在劇組的時間來算的,而不是拍的鏡頭或者集數。不然有的演員辛辛苦苦拍一兩個月,被剪得所剩無幾,那人家不就白乾了嘛。

所以說,那些拍得亂七八糟還動輒三四十集的劇,賣給電視臺或者影片平臺後可以多投廣告,多賣點會員,多刷點存在感。

第三,流量大,投資多,任性

近幾年的國產劇有點搞笑,電影火了,立馬翻拍成電視劇;電視劇火了,立馬拍成電影。看得最尷尬的莫過於《何以笙簫默》版的電視劇拍成後的電影,撐到電影的一半差點吐血。《何以笙簫默》的電視劇版很不錯,劇情和原著的出入不大,但電影版就一言難盡了。畢竟,一部長篇小說,36集的電視劇,想用一個半小時搞定,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如何看待國產劇角色落魄時,仍然指甲乾淨、妝容精緻

最近幾年的國產劇在豆瓣上的評分低到連原著作者都不敢出來認,多得的是評分4。0到6。0,甚至4。0以下的都挺多。而這些劇中,最多的是流量明星扎堆,演技一般般,劇情一般般,但植入一大堆,甚是尷尬。

為什麼會這樣呢?流量大呀,小迷妹們為了支援愛豆,可以不去電影院,但一定要用手機刷呀,去電影院要天時地利人和,用手機看電視上課、吃飯、睡前都可以,簡直隨時隨地呀,有什麼限制呢?

如何看待國產劇角色落魄時,仍然指甲乾淨、妝容精緻

所以,任性的小迷妹慣出任性的愛豆,任性的愛豆推出任性的導演,任性的導演拍出一堆爛劇,依次迴圈,週而復始。

結語:

很多國產劇一次次用老套的劇情耍觀眾,用一大堆智障的臺詞戲弄觀眾後,有的老戲骨崛起了,有的流量小生跌落了,有的導演退場了。這很大程度上也在倒逼影視劇市場,作繭自縛只能玩火自焚,精心打磨,靠品質才能贏得觀眾的守護。

演個落魄的角色,妝容就別太精緻了,指甲就別太乾淨,這樣才能符合落魄角色的氣質,您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