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既是無奈之辭,又是肺腑之言!

歷史不忍細讀,既是無奈之辭,又是肺腑之言

真正的歷史來源於哪裡?這是到現在誰也說不清的話題。那麼我們讀到的歷史究竟有幾分是真實的呢?二十年前,當我只有二十歲的時候,我會說,當然百分百是真的,可二十年過去了,現在我的回答是:十分之一的歷史是真的,十分之六的歷史是需要推敲的,而另外十分之三,是假的,是經過掩飾的。

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既是無奈之辭,又是肺腑之言!

英國哲人培根說過:“讀詩使人明智!”歷史不但可以讓人增長學識,而且還可以教給人智慧。我們讀史是為了客觀地看待過去,品讀現在,觀照未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撥開眼前的迷霧,從容地做出判斷和選擇,尋找出適合歷史規律和發展邏輯的前進道路。

不過,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歷史必須是真實的歷史,否則就會和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歷史不會欺騙人,但歷史記錄會,這是因為記錄歷史和編纂歷史的都是人,不是機器。只要是人,就會有愛別離,就會有怨憎會,就會有求不得。所以,有人為了記錄真正的歷史,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有人為了刪除對自己不利的歷史,就會借用國家權力;還有人為了編造對自己有利的歷史,竟然會違背基本常識。這樣,真實的歷史參雜了許許多多的偽記錄,讓我們如今看到的歷史都是經過雕琢的歷史,不可能完全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

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既是無奈之辭,又是肺腑之言!

即便是真實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也都有不同的結果。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更何況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惶惶歷史呢?

歷史如果細讀,隋煬帝也曾是雄才大略,唐太宗也曾做過卑鄙小人,漢劉邦熱衷背信棄義,明太祖殺戮中也曾手下留情。可不管怎樣,越往細讀,歷史就越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歷史中透著血淚,表面上裹著醜陋,讓人不寒而慄。

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既是無奈之辭,又是肺腑之言!

所以歷史不忍細讀,可又不得不讀,怎麼讀呢?我的答案是批判得讀,想象自己在那時會怎麼樣才符合人性的自私、貪婪與恐懼。能做到這樣,真實的歷史也許就會油然而生,那些歷史人物的張揚個性才會更加生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