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編者按:最近有關因為遊戲和相關電影的原因,花木蘭可以說又成了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不過本期呢要講的當然不是最近的《花木蘭》真人電影,而是另一個比較根本的問題,為啥花木蘭在原作《木蘭辭》中,能夠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已經她所經歷過的軍旅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呢?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要說花木蘭,其實首先就得說一下作為原典的《木蘭辭》。這首詩雖然長期以來都是被認為是北魏時期的作品,但其實木蘭的出身嚴格來說是爭議頗多。首先這首詩最早是收錄於陳朝釋智匠的《古今樂錄》中。之後,又在唐被當時的詩人進行多次修改,以至於到了南宋時期的詩詞評論家嚴羽,認為《木蘭辭》的行文寫作手法,已經是“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在這種經過了多次轉手,各種修改的情況下,自然光從詩詞來分析木蘭的所屬時代地方是不大靠譜,也造成了歷代史學家和文學家們,對於木蘭出身朝代的猜測,從漢朝一直猜到唐朝,出生地更是幾乎猜遍了北方各省。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在清代甚至不少學者認為木蘭可能是南朝而被北朝人

當然,這種在文學作品中尋找真實本身也多少不大合理,考慮到《木蘭辭》本身是在隋唐時代經歷了對整個文字內容的大改,因此先不管《木蘭辭》最早出自什麼年代,我們都暫且先將《木蘭辭》中的這位木蘭假設為是一個隋唐時代的人,然後再去看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木蘭為什麼能夠從軍十幾年,卻能夠不被發現是女兒身呢?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這個問題首先其實從形象上來說呢,雖說現在有著各種經典的美女花木蘭,但是真要說的話,就算是一個女神級的女性從軍,想象一下,在古代條件下,既沒有化妝品,又沒有任何保養的護膚品情況下,在野外環境中長期做高強度日曬和體力活動,那張臉就算沒變的和月球表面版粗獷,也不會是閉月羞花的嬌滴滴小白臉。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花木蘭》中劉亦菲那副土氣的扮相才是木蘭一開始從軍的大致樣子

其次,隋唐時代計程車兵飲食可能也會對木蘭的身形有著很大影響。這一點可以參考一下《太白陰經》中的唐軍士兵每日伙食:“人日支米二升…一人日支粟三升三合三勺三抄三圭三粒,…每小月人支粟九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六粒,其大麥八分、小麥六分、蕎麥四分、大豆八分、小豆七分、宛豆七分、麻七分、黍七分,並依分折米。”士兵的日常伙食中,碳水化合物佔據了絕大多數,二其他蔬菜和肉類食物,僅在犒賞士兵的宴席時才能吃到。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這樣的飲食結構,自然不可能讓包括木蘭在內計程車兵們養出肌肉分明的身材,因此木蘭的形象,大機率是類似於秦良玉那樣“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而且考慮到《木蘭辭》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作戰強度,木蘭甚至可能像之前一些女運動演員一樣,因為內分泌失調,出現閉經甚至長出鬍子的情況。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秦良玉的形象也是被過渡美化

不過就算在大致外形上和男人不會有太大差別,但是在一個營帳中一起生活十幾年,木蘭的“火伴”們為何就沒發現一點端倪呢?誒,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就不是住一個帳篷。考慮到木蘭大機率是作為一名騎兵,他們其實是並不會像步兵那樣住幾人的搭帳篷。在通典中,記載唐軍騎兵“馬軍:鞍轡、革帶、披氈、被馬氈皆二”,這其中的“披氈”,在《太白陰經》中記載“馬軍無幕,故以披氈代”。這其中的“幕”就是隋唐時代的帳篷,而唐軍騎兵每人一件“披氈”,可以認為就是他們每人一件的簡易帳篷。而且根據《李衛公兵法》的記載,木蘭在混到精銳之後,安營時“遊騎精銳四向雜湊而立,各依本方下營”。這種有充足“個人空間”的情況下,被發現的危險自然就更低了。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筆者個人猜測“披氈”可能就像《文姬歸漢圖》中右邊那種紅色的簡易帳篷

說到這,那麼木蘭的“代父從軍”,就沒有一點風險了嗎?這倒不是,相反,要說的話她要面對的麻煩還挺多,其中第一個問題,便是來自木蘭的戰友。在《木蘭辭》中,其實有一句資訊量極大的段落,那就是木蘭回鄉後“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這裡的“火”並不是通假字,而是隋唐時代的一個基層士兵編制。根據《通典》中記載“火”這一編制是“二烈為火,十人,有長,立火子”。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府兵制,木蘭的同一編制的戰友,其實都應該是木蘭的同鄉,而這些“火伴”,極有可能就是木蘭家的鄰居,就算木蘭一直足不出戶,周圍的鄰居不知道他們家沒有這麼個女兒,但是連木蘭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情況都不知道,這就有點難。因此像趙薇版《花木蘭》中,有同鄉來打掩護的安排,其實比起原典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就要靠譜的多。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趙薇版《花木蘭》

其次木蘭還有一個更大坎就是府兵制的管理。實際上隋唐時代府兵制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由於府兵的身份是世襲制,加之還有授田等事宜,隋唐時代府兵全家其實都是歸折衝府管理的軍籍。因而就算木蘭的家庭情況能夠瞞過同鄉,當木蘭到軍營報道時,她也根本不可能折衝府稽核這一關。除此外,府兵本身每年也會被折衝府召集“教其軍陣戰鬥之法”,而且就像《木蘭辭》所描寫的“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所描寫的那樣,府兵服役的地點實際上很少會遠離本鄉,更不會隨意更換駐屯地。設想一下,當折衝府突然看到往年那個來訓練的老頭子突然沒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與折衝府軍籍記錄的家庭情況不相符的年輕府兵出現,正常情況下折衝府肯定是會派人去木蘭的鄉里調查,那麼木蘭露餡就是一定的了。

花木蘭從軍12年,女兒身為何沒被發現單人帳篷同鄉掩護不可少

最後,木蘭的軍旅生涯還有一個長期性的威脅, 那便是《李衛公兵法》中記載的隋唐時代軍醫“醫人巡營”。這一制度本身為了能夠及時發現生病計程車兵並及時救治,但是對於木蘭來說,這種日常性檢查,卻也是最有可能暴露木蘭女兒身的情況。所以要筆者說嘛,如果真要按照《木蘭辭》給木蘭安排些感情戲,讓醫官和木蘭來一場大車碾小孩這不香嗎。咳咳,總之木蘭作為文學形象,的確令人嚮往,但是要從實際角度來說,恐怕就不會像各位紳士們想的那麼浪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