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裡,管仲是如何看待人性和國家的?如何理解?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名的“管鮑之交”。也是我們找朋友希望找到的“完美朋友”形象。可謂是真正的知音。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真正知己。

那麼這裡的“管鮑”指的都是誰呢。他倆分別是大名鼎鼎的管仲和鮑叔牙。

《管子》裡,管仲是如何看待人性和國家的?如何理解?

管仲與鮑叔牙

他們兩個本來就是好朋友,約定各自去服侍一名主子,最後誰服侍的主子繼承王位另一個人要回來幫他。最終鮑叔牙服侍的主子“小白”繼承了王位。但由於王位爭奪時,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衣鉤。小白懷恨在心便想要處死他。

而鮑叔牙是知道他這位朋友的才能的,於是就盡力舉薦他說“要想成霸業非用管仲不可。”

小白也是為非常大度的領導人,當即聽了鮑叔牙的話,將管仲請回來,尊為仲父。一切國家的行政安排,管理,就交給他來操勞。

而管仲也是不失所望,一匡諸侯,四次匯合各路諸侯,將齊桓公奉為盟主。可謂是在當時的國際上出盡了風光。

那麼這麼一位得力的手下,他的治國之道又是怎樣的呢?除了從歷史的功績上來看,我們還可以透過他個人編輯的書籍上邊來尋找答案。那就是有名的《管子》一書。

而《管子》一書開篇就點題“牧民”。這個觀念我們看起來似乎不大喜歡。管理民眾像放羊一般,用“牧”這個字。但內容卻非常的到位。我們不妨隨便選出兩句看一下。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想必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在我看來與“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顯得交相輝映。

《管子》裡,管仲是如何看待人性和國家的?如何理解?

齊桓公

一個人只有在能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情況下,才會去講禮節講文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試想,連飯都吃不飽,餓著肚子,還跟你講什麼“您好,您請,您先……”別扯了。不去搶劫你就夠意思了。在肚子都填不飽的情況下,是不會在乎什麼羞恥光榮的。

那麼,只有在有一定積蓄的情況下,就開始注重個人的形象和待人接物的禮節了。所謂“肚裡有食,心中不慌。”自己有一定的積蓄,心裡很踏實,甚至會產生一種憐憫他人的心理而進行設施佈施。這個時候人自然而然的講起禮節規矩了。

所以這是管仲分析人的心理得出的這麼一句結論。

那我們再來看管仲對於國家能夠正常存在的一個認知是怎樣的。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他說國家有“四維”。這個“維”可以做多種解釋。那麼我們可以暫時理解為“維繫”。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想要長久存在,需要四個東西來支撐著這個國家。這裡他沒有說需要多少錢和多少糧食和多少武器,而是“禮義廉恥”四個東西。

並且說了這四樣“東西”的重要性。

所謂“一維絕則傾”。“禮義廉恥”這四樣“東西”,任意少了一樣,國家就會傾斜,有些不穩當了。

比如這個國家少了“禮”這一維。人與人之間不再講禮節,兒子直呼父母的名字,小孩沒大沒小,每個人都粗魯不堪。但還好,還有些仁義和知道節儉和羞恥。這個國家還可以正常執行。

“二維絕則危。”如果少了其中的兩樣維繫,這個國家就有些危險了。

比如少了“禮和義”。只剩下“廉和恥”。那麼每個人之間沒有“義”可談。只好自己顧著自己。但還好,知道節儉和羞恥,資源可以慢慢消耗。不至於一下子消耗掉。

“三維絕則覆。”如果少了其中的三樣維繫,那這個國家就要倒塌了。比如“禮義廉”都沒有,只剩下“恥”。人與人之間互不相干,又不知道節儉,資源很快浪費完。還好,還有一個“羞恥”之心存在。

《管子》裡,管仲是如何看待人性和國家的?如何理解?

管仲雕像

“四維絕則滅。”四樣維繫的“東西”全不存在了。那這個國家就滅亡了。也可以說等著滅亡吧。不會存在了。那樣人與人之間只能剩下無休止的爭鬥。

並且管仲在這裡提出四維的重要性。“傾可正也”,缺少一維,還好,有些傾斜,但我還可以將它扶正。“危可安也”,缺少二維,有些危險了,但沒問題,危險我也可以使它變成安全。“覆可起也”,缺少三維,已經倒下去了,沒關係,倒下的我也可以扶起來。“滅不可復錯也”,但是如果滅亡了。那就完了,我救不了了。

從上邊這段話也可以看出管仲有些自吹的樣子。其實不是,只是想表明“四維”的重要性。

上面這些,就是管仲關於人性和國家的認知,您覺得管仲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版權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