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對秦國奉獻畢生才華,為何沒好結局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對秦國奉獻畢生才華,為何沒好結局

秦國國君禮賢下士,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每一任都得到一位當世之才的相國輔佐。例如商鞅在秦國的變法,讓秦國的實力大大提升,為以後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張儀兩為秦相,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國橫強而瓦解了六國合縱攻秦;范雎幫助秦昭王加強王權、剪除四貴,並且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圖東出;呂不韋在秦國任相,穩定了主少國疑的情勢。這幾人為秦國的強大功不可沒,但是他們的下場卻不是那麼盡人意:商鞅慘遭車裂、張儀被逼走、范雎抑鬱而終。他們都將自己畢生的才華全部貢獻給了秦國,他們雖然都不是秦國人,但為了秦國嘔心瀝血,結果最後卻落到了如此結局。難道真的是秦國刻薄寡恩嗎?

一、孝公既沒,大秦只知商君而不知新主。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對秦國奉獻畢生才華,為何沒好結局

二、張儀為橫,反覆無常而為武王所憚。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對秦國奉獻畢生才華,為何沒好結局

同樣,張儀遊說六國,以橫強破合縱,在返回途中,還沒走到都城咸陽,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武王重武好戰,有問鼎中原之志,於是不喜“只逞口舌之力”的張儀,在武王繼承王位後,許多大臣進言:

“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不過張儀也早早想好“退身之策”,離秦使魏,下場要比商鞅好得多。

三、應侯睚眥必報,可惜盛衰無常。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對秦國奉獻畢生才華,為何沒好結局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對秦國奉獻畢生才華,為何沒好結局

四、呂不韋“奇貨可居”,可不懂君主之心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對秦國奉獻畢生才華,為何沒好結局

幾位秦國的相國,都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早年都不受重用,但都能得到秦國在位的國君的支援,對於他們而言,秦國就是自己第二個母國,自然全力輔佐之,甚至身敗名裂也在所不惜。秦惠文王殺商鞅,但商鞅的變法並沒有被廢除,可以說商鞅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張儀離秦,獻上最後一策,既是保命,何嘗不念及舊情?范雎雖睚眥必報,但對王上可謂盡心盡責;呂不韋雖然“重利”,但他對秦國的穩定有著不可否認的功績,只可惜世事難料,雖然都沒有安享晚年,但秦國也無愧四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