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在各種架空劇、穿越劇霸屏的時代,基於真實歷史背景的《大明風華》忽然橫空出世,讓我這樣喜歡歷史的觀眾充滿了期待。

這是一部“大女主”的劇,以明宣宗孝恭孫皇后(電視劇名為孫若微)的一生為主線,再現了從明世祖朱棣到明英宗朱祁鎮,六十年間的五朝歷史。許多歷史人物相繼登場,基本還原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智勇兼備、雍容大度,她數度挽救大明王朝於危難,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一代女主。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卻根本沒有起到那麼大的作用。她對歷史的影響不僅比不上武則天、劉娥、慈禧太后等真正的女主,就連她的婆婆、電視劇中被歪曲的誠孝張皇后(張妍)都相差甚遠。她從來就沒有染指過最高權力,更別提挽救王朝危難了。

其實,她本來是拿到了一個“大女主”劇本的,卻無奈演成了配角。

1、為了青梅竹馬的真摯愛情,皇帝也是拼了

孫皇后是山東鄒平人,父親是永城縣的主簿。巧了,太子妃張氏(太子朱高熾妻子,電視劇中的張妍)的母親彭城伯夫人正是永城人。偶然一次,彭城伯夫人見到了還是小姑娘的孫氏,立刻被她的聰慧美貌迷住了。於是將孫氏帶到了女兒面前,太子妃張氏也是一見歡喜,立刻就把孫氏留了下來,讓她做自己的兒子朱瞻基的玩伴。就這樣,兩個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培養了真摯而深厚的愛情。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身為太子的嫡長子,朱瞻基一生下來,就得到爺爺朱棣的寵愛。太子朱高熾肥胖平庸,不為朱棣所喜,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然而因為太喜歡這個文武雙全的孫子了,朱棣最終還是放棄了廢太子的想法。

然而,正像賈寶玉無法娶最愛的表妹林黛玉一樣,朱瞻基能夠保住父親的太子地位,卻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愛情。

雖然朱棣見過孫氏,也同意她被養在宮中。可等到朱瞻基結婚的時候,他卻另外給孫子指定了錦衣衛百戶的女兒胡善祥為“皇太孫妃”。孫氏只能屈居於“皇太孫嬪”。

儘管朱瞻基和孫氏百般不願,卻也不敢違背朱棣的旨意。當然朱瞻基是重情的人,雖然沒法給最愛的女人正妻的名分,卻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孫氏,讓她稍有安慰。

幾年後,朱棣和朱高熾相繼去世,朱瞻基順理成章地接位,史稱明宣宗。當了皇帝的朱瞻基繼續英明神武,一舉粉碎叔叔的叛亂。然而,他卻沒有辦法滿足心愛女人的心願,只能按照原來的名分將胡善祥封為皇后,孫氏封為皇貴妃。明朝規定,冊封皇后,既授予金印又有金冊,但貴妃卻只有金冊沒有金印。朱瞻基覺得已經太委屈了孫氏,於是向母親張太后請求,對於孫貴妃也同樣給予了金冊金印,開了一個歷史先例。

朱瞻基皇帝后雖然身邊美女如雲,但他最愛的依然是青梅竹馬的孫貴妃。為了能讓孫貴妃成為皇后,他也是想盡了辦法。

宣德二年(1427年),孫貴妃生下皇長子朱祁鎮,朱瞻基大喜,立刻宣佈大赦天下,給予這個孩子和他的母親以無與倫比的寵愛。然而胡皇后謹言慎行,並無過錯,他沒法直接下旨廢后。

無奈之下,他只能暗示胡皇后,讓她自請退位。於是胡皇后上表,說自己多病無子,請求退位。孫貴妃也趕緊上表謙讓,說自己不夠格當皇后。她們竟是三推三讓,做足了文章。

1428年3月,朱瞻基下旨廢去胡善祥的皇后稱號,賜號靜慈仙師。同時封皇貴妃孫氏為皇后。等待了多年,孫貴妃終於成了名正言順的“孫皇后”,真是太讓人開心了。不僅如此,皇帝依舊對自己情深義重,這人生,真是太圓滿了。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2、歷史聚焦中的孫皇后,不過隨波逐流而已

孫皇后雖然已經正位中宮,無奈此時婆婆張太后還健在。這個女人有智慧有膽識,無論後宮還是朝堂,都享有極高的威望和發言權。她雖然對從小養大的孫氏不錯,但也心疼無過被廢的皇后胡善祥。時常,她召見胡善祥到自己宮中聊天,在內廷宴會上,亦將胡的位次安排在孫皇后之上。孫皇后為此很不開心,但沒有辦法,此時後宮還輪不到她當家。

孫氏的皇后只當了七年,年富力強的朱瞻基便突然去世,她升級成為了孫太后。然而,她依然沒有發言權。

從朱祁鎮的葬禮到她的兒子、9歲的朱祁鎮(明英宗)即位,都是張太皇太后主持操辦的。此後朝廷和後宮中的大事小情,亦是輔政大臣和太皇太后擔當,基本沒有孫太后什麼事兒(《大明風華》矮化了張太后,拔高了孫若微)。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孫太后終於已經成為大明王朝最尊貴的女人。大概是當了多年的配角,她已經當不了主角了,擔不起歷史賦予她的責任和使命。

不知道她是怎麼教育的,自己剛剛16歲的皇帝兒子竟是對太監王振言聽計從。失去了張太皇太后的震懾,太監王振的勢力不斷加大,氣焰越來越囂張,逐漸開始敗壞朝綱,為所欲為。對此,孫太后毫無辦法。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正統十四年,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御駕親征北方蒙古的瓦剌部。明軍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即,瓦剌軍隊就裹挾著皇帝殺向了北京。

此時朝堂一片混亂,在於謙等大臣的堅決主張下,被推上前臺的孫太后同意他們提出的建議,由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主持戰守大事。可隨後她發現自己的處置有漏洞:兒子被俘生死未卜,朱祁鈺藉機篡位怎麼辦?四天後她再下一道懿旨,立朱祁鎮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不久,在大兵壓境、蒙古人以手中的朱祁鎮為要挾的嚴峻形勢下,于謙等人建議朱祁鈺登基做皇帝,這是符合大局的。為此,孫太后當然不願意,但也只能點頭同意。

在於謙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將大明王朝從危急中挽救回來(這裡面孫太后的作用真的沒多少,主要功勞是于謙和朱祁鈺的)。

打退蒙古人後,坐穩了皇帝位置的朱祁鈺不願意再讓位,他要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對此孫太后毫無辦法,只能任其所為。

她能夠做的,是派自己最親信的宮女萬貞兒去陪伴照顧年僅兩歲的朱見深(後來發展成一段驚世駭俗的姐弟戀);是想法設法派人帶著金銀財寶和衣食器物去蒙古,賄賂瓦剌首領,希望他們早日放回朱祁鎮;後來朱祁鎮回來被囚禁在南宮,她悄悄衣食給兒子,希望他挺過這段艱難的日子。

朱祁鈺的命運真是不夠好。好不容易坐穩了皇帝位置,又好不容易立了自己唯一的兒子為太子,無奈兒子很快就死去,而自己也病入膏肓。

這時孫太后又活躍起來,1857年正月,在她的支援下,一些大臣發動了“奪門之變”,朱祁鎮復辟成功,孫太后終於又成為備受榮寵的太后了。

從當上皇后到“奪門之變”,孫太后一直身處歷史的聚焦點。張太皇太后死後,她更是成為王朝最尊貴的女人。無奈她並沒有真正掌控過權力,在這段紛亂的歷史大潮中,她不過是隨波逐流而已。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3、重新正位的孫太后,她為何不肯為于謙說句話?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你一定讀過這首“石灰吟”吧?

這是明朝大臣于謙的作品,生動詮釋了他一生的品格。歷史上,才華能力、功業貢獻以及個人品質都一流的人物並不太多,于謙就是難得一個。可是,這個為國為民捨生忘死、毫無私心的人,卻在“奪門之變”的六天後,就被複闢成功的英宗朱祁鎮殘忍殺害。于謙被捕後被抄家,然而真是“家無餘財”,讓抄家者唯有空手無言退出。

每次讀歷史,讀到于謙被殺一段,總是無比心痛。沒有于謙的力挽狂瀾,哪裡有後來的大明江山,又哪裡來的百姓平安?

于謙保衛北京之時,朱祁鎮在蒙古軍中當囚犯。他可以怨恨于謙,但孫太后不能。她親眼見證了于謙是怎樣的披肝瀝膽,是怎樣的艱苦奮戰?在於謙被逮捕,被殺害的時候,如果她能出面說句話,于謙怎麼也不至於含冤而死啊。

然而,她沒有說話。

也許,她是為了自己兒子的利益,也深恨于謙;也許,她深知于謙冤枉,但也管不了兒子。既然說了也沒用,不如閉嘴。無論如何,她的這份私心實在讓人心寒。

在清朝人寫的《明史》中,為孫太后開脫。說于謙被殺,孫太后並不知道。等她知道後,已經晚了,為此嘆息了數日。如此這是真的,這麼重要的朝廷大事她都不知道,更可以確定無疑地證明:在歷史中,在朝堂上,她是多麼的無足輕重啊。

《大明風華》還沒有演到英宗復辟、于謙被殺這一段,不知道編劇怎麼能圓過去這段歷史?但願別像黑化皇后胡善祥、矮化張太后一樣黑化或者矮化于謙,如果是那樣,真是太誅心了!

孫太后在1462年去世,此時已經是英宗復辟後的五年了。這個拿了大女主的劇本卻把自己演成了配角的女子,結束了在政治漩渦中跌宕起伏的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