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小孩考舉人,一門監說一上聯小孩隨即作答,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p相信大家對晏殊都很熟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千古傳頌的佳句就出自他的筆下。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歷史人物,他的人生軌跡與晏殊極為相似,但是,人生結局卻可謂是天差地別。

他就是蔡伯俙,宋真宗時期名副其實的神童,幼年時參加童子科,三歲便中了進士,自此,展開了八十餘年的仕途之路。年少時,因為深受宋真宗的喜愛,加上蔡伯俙天資聰穎,曾與晏殊一起做了太子趙禎的伴讀,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

三歲小孩考舉人,一門監說一上聯小孩隨即作答,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儘管有著相同的經歷,但是,後來晏殊官至丞相,受到一代賢君宋仁宗的信賴和重用,成為宋代名相,在歷史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相比之下,同為太子伴讀的蔡伯俙為官期間擔任的卻是些無關緊要的閒散職位,而且,毫無作為,就此淹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

那麼,為什麼宋仁宗對待同為伴讀臣子的晏殊和蔡伯俙兩人,竟然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恐怕還要從蔡伯俙初涉朝政的時候說起。

早在隋唐時期,朝廷就為選拔少時聰慧的神童們建立了專門的選拔機構——後,即發展成為“童子科”,並且,成為一種和科舉制度並行的成熟的選拔制度。蔡伯俙小時候十分聰慧,詩詞、對偶隨口而來。當地人們聽聞此事都十分驚歎,後來,還是當地的舉人舉薦蔡伯俙參加了童子科。

三歲小孩考舉人,一門監說一上聯小孩隨即作答,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次年,伯俙父親揹著兒子步行到京都開封。進城時,一個門監得知父子倆是從福建長途跋涉來赴考的,甚是感動,就對伯俙開玩笑說“你騎父作馬”,伯俙認為這是對自己父親的侮辱,就答曰“父望子成龍”。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廷試時誦真宗趙恆御製詩:

“家世應傳清白訓,嬰孩自有老成姿。才當學步來朝謁,方漸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雲萬里有前期。”

之後,真宗見他機靈,當即賜詩一首:

“七閩山水多靈秀,三歲奇童出盛時。”

並且,賜他進士出身。

三歲小孩考舉人,一門監說一上聯小孩隨即作答,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就此,蔡伯俙來到京城,果然不負眾望,在不滿三歲時就高中進士。宋真宗很喜歡蔡伯俙的機敏,因此,還授予蔡伯俙秘書省正字的官職。後來,又派遣蔡伯俙與晏殊一起做了太子的伴讀。並且,伯俙充太子伴讀時,畫了一幅村民蒿目菜色圖。真宗見了問他:“老百姓為什麼如此憔悴?”伯俙答:“臣的家鄉是窮鄉僻壤,那兒的百姓都是這樣黃瘦。”真宗聽了,喟然嘆息,良久無言。

也許是因為太早的接觸朝堂之中的人情世故,蔡伯俙從小就善於阿諛奉承,性格世故圓滑。

一次,宋真宗問蔡伯俙是否想念父母,蔡伯俙思考片刻,回答真宗說:“不想,因為皇上就如同我的父母。”這般討好君主的話,被蔡伯俙說得一本正經。宋真宗聽後隨即哈哈大笑,對蔡伯俙的回答十分滿意。蔡伯俙不僅善於討好宋真宗,甚至,還對當時還為太子的宋仁宗百般奉承。

三歲小孩考舉人,一門監說一上聯小孩隨即作答,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幾次,宋仁宗想要偷懶不讀書,晏殊不斷勸導太子,然而,蔡伯俙卻放任太子胡鬧。有時太子不願意做功課,蔡伯俙還會主動為太子代寫。

按理說,有了童年的情分在,宋仁宗對待蔡伯俙理應比晏殊親密得多,然而,宋仁宗是一位識人善用的的皇帝。宋仁宗即位後,屢次重用晏殊,朝堂上也常常詢問晏殊的意見,這樣的舉動讓蔡伯俙感到不解和不滿,宋仁宗卻說到:“雖然,蔡伯俙你的才幹有餘,但是,在德行方面卻有所不足,所以,難堪大任。”

私下宋仁宗也曾表示,自己年少時不明事理,直到現在才能明辨是非。

三歲小孩考舉人,一門監說一上聯小孩隨即作答,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事實上,“傷仲永”也並不是戲傳,人到中年的蔡伯俙早就不復幼時的那般天資聰穎,無論在政治能力還是軍事手腕都略遜他人一籌。儘管宋仁宗派遣給他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職位,但是,蔡伯俙還是屢次做出了錯誤決定,不僅不受當地百姓愛戴,在朝堂上也失去了自己的威信和話語權。

每每蔡伯俙犯錯,宋仁宗都顧及兒時的情分,沒有對蔡伯俙做出大的處分,這讓蔡伯俙以為有了皇帝的寬容,其之後的行為就更為猖狂,為官期間更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終於,宋仁宗對這位昔日舊友忍無可忍,在蔡伯俙八十多歲時,宋仁宗以告老還鄉為名,罷免了他的所有官職。

蔡伯俙前後為官八十載,但是,在朝堂上始終不被重用,到老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反觀與其同時代的晏殊,同為童子科出身,但是,晏殊始終保持自己的本心,為官期間剛直不阿,時時刻刻為民著想,受到百姓的愛戴。面對君主不擺出一副諂媚的的姿態,在宋仁宗面前也是直言不諱,敢於上諫,最後,被宋仁宗慧眼識英才,最終官至宰相,被歷史所銘記。

三歲小孩考舉人,一門監說一上聯小孩隨即作答,訊息傳開鬨動京城!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兩人不同的性格,晏殊一直保持著自身的正直,反觀蔡伯俙,只會諂媚地討好君主,在官場中苟且偷生,可以說,這樣的為官之道是不會被賢明的君主認可的。同時,也是因為宋仁宗真正做到“賢明仁德”,所以,宋仁宗時期才會出現諸多像是晏殊這樣的有識之士報效國家,而不是像蔡伯俙這樣的小人為禍朝廷,才使得宋朝有了更長久的發展。

參考資料:

『《揮麈後錄》卷5、《蔡伯俙以神童授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