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唐朝歷史上的政變之門,百年發生四次政變

每當夜晚仰望天空,想到這輪夜空繁星千年不變,每一晚的繁星當空都見證過一段歷史的傳奇故事。

而浩瀚的歷史不也就如繁星當空,每一顆星星就如歷史上發生過的每一段故事一般,如果說每顆星星代表著一段歷史故事,那麼關於玄武門的故事就需要四顆星星來代表。

李唐王朝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在玄武門發生了四次政變,每一次政變都如一顆星星一般代表著一段歷史故事,所以頻繁發生政變的玄武門能在歷史的星空中綻放停留下去。

玄武門——唐朝歷史上的政變之門,百年發生四次政變

玄武門第一顆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登基之路

唐朝建國之初,唐高祖李淵藉助次子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統一天下,但是卻立了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所以引起了軍功蓋世的李世民不滿。

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和能與大哥李建成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為大唐建立盡心竭力。但是當統一天下之後,權力的分配引起了立下大功的李世民的不滿。

到了天下統一李淵統治後期,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利益矛盾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由於李淵對於嫡長子的觀念袒護,外加老四李元吉附和在李建成之下,以及李建成作為皇太子所取得威望和名聲,都使得李世民在皇位爭奪戰中處於劣勢和下風。

於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率先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設下伏擊,同時李世民搶先控制了父親李淵,在這樣的局勢下,李世民親手殺死大哥李建成,部將尉遲敬德殺死四弟李元吉。

之後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去向父親李淵逼宮,同年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如願以償登上帝位,次年改元“貞觀”,也由此李世民開創了“貞觀盛世”,雖有弒兄殺弟的惡名,由於卓越優秀的統治,也被後世尊為“千古一帝”。

玄武門——唐朝歷史上的政變之門,百年發生四次政變

玄武門第二顆星:神龍政變——讓一代女皇退位

千古一帝李世民去世後,把皇位傳給了性格寬厚還有些懦弱的兒子李治,是為唐高宗。李治後來不顧群臣反對,冊立了女野心家武則天為皇后,在李治去世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先後廢立她和李治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以及唐睿宗李旦,最終取代李唐稱帝,開創武周,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

自武則天稱帝后共在位14年,武則天在位期間還算勵精圖治,改革利弊,整體延續了“貞觀盛世”。但是同時她任用酷吏,大肆殺戮李唐宗室,晚年奢華專政,也讓後世對她爭議不斷。

也正是由於武則天晚年奢華專政,同時年紀衰老身體弱化,使得擁護李唐的忠臣張柬之等人決定以唐中宗李顯的名義聯絡禁軍,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這場政變由於發生在神龍元年,也稱為“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79年後,李唐皇室忠臣以宰相張柬之和大臣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為首,聯合禁軍將領李多祚,再次在玄武門發動政變,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隨即張柬之和李多祚率軍向武則天逼宮,武則天被迫退位,張柬之等人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

李顯復位後第二年已經退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抑鬱而終,武則天去世後,由於李顯的皇后韋后在李顯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對他不離不棄,所以李顯繼位後非常寵幸韋后,也給予了她很大權力。

而韋后也一直很崇慕婆婆武則天的權勢,所以韋后想做第二個武則天,韋后利用李顯的信任和寵愛勾結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和女兒安樂公主把控朝政。

玄武門——唐朝歷史上的政變之門,百年發生四次政變

張柬之等五位擁護李顯復位的功臣,由於忠於李唐,所以成為了韋后和武三思的絆腳石,沒多久韋后就利用政治手段將張柬之等五人迫害致死。

張柬之等五人死後,太子李重俊由於不是韋后親生兒子,所以也成了韋后的把控朝政道路上的絆腳石,於是韋后處處想著陷害太子李重俊,也因此釀成了第三次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第三顆星:景龍政變——太子李重俊的絕地反擊

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多次構陷太子李重俊,由於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她又是韋后的親生女兒,是很好的利益集團代言人,而且安樂公主和母親韋后一樣,都很羨慕崇拜祖母武則天,所以韋后和安樂公主一直圖謀向李顯進讒言陷害太子李重俊,想讓李顯廢掉太子李重俊,改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

本來有張柬之等李唐忠臣擁護李重俊的太子之位,在張柬之等人被韋后迫害致死後,李重俊的地位岌岌可危,日益危機,所以李重俊決定效法先祖李世民,再度聯合禁軍大將李多祚,準備發動政變誅殺韋后母女。

於是很快第三次玄武門之變爆發,景龍元年即公元707年,李重俊聯合李多祚在玄武門外設伏,誅殺了準備上朝的武三思和武崇訓父子,隨即李重俊和李多祚率領禁軍圍攻玄武門,打算攻破玄武門,重進皇宮中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母女。

結果韋后得知訊息後,趕緊向唐中宗李顯求援,作為皇帝的李顯親自登上玄武門,喊話李多祚的禁軍,讓他們殺李多祚投降,結果李多祚的部下禁軍在皇帝的聖旨下果然倒戈,李多祚被部下當場殺害,李重俊率殘部逃亡,逃到長安郊外被部下所殺。

這次政變是以李重俊失敗而告終,這也是繼前兩次玄武門政變之後第三次政變,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前兩次政變都是以成功結束,最終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這一次卻是以失敗告終,主謀者太子李重俊最終慘死。

李重俊死後,雖然武三思父子也被李重俊所殺,但是並沒有影響到韋后集團勢力,韋后的勢力反而因誅殺太子李重俊之後更加強盛。

此時的韋后和安樂公主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當女皇了,所以母女合謀毒殺了昏庸又糊塗的唐中宗李顯。在毒殺李顯之後,韋后和安樂公主冊立了李顯的幼子李重茂為帝,是為唐少帝。

冊立李重茂為帝不過是韋后的過渡想法,主要由於李重茂母親出身低賤,李重茂年幼無知,且在政治上完全是個小白,所以便於韋后母女操控,未來時機成熟韋后母女肯定是要廢掉李重茂。

韋后母女毒殺李顯,冊立傀儡皇帝的行為舉動引起了李唐宗室的極大反感,最終韋后的騷操作也釀成了第四次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第四顆星:唐隆政變——李唐王室的強力反擊

李重茂繼位後改元唐隆,此時韋后權勢也已經達到頂峰,她縱容哥哥韋溫把持朝政獨斷專行,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斂財,排斥唐中宗李顯的弟弟相王李旦和李顯的妹妹太平公主。

這時期韋后已經有著明顯跡象想要謀朝篡位,如果韋后篡位,第一步肯定要對李唐宗室舉起屠刀,而首當其衝就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於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決定不能坐以待斃,他積極聯合姑姑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誅殺韋后。

李隆基私下聯合當時的禁軍將領陳玄禮,透過陳玄禮策反了禁衛軍的大多數將士,所以李隆基才有了發動政變的資本。

唐隆元年即公元710年,在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的第84年,李隆基聯合禁軍將領陳玄禮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等人率領禁衛軍攻破玄武門,殺入皇宮,李隆基在此次政變中展現出了殺伐果斷的王者風範。

李隆基在此次政變中根本不給韋后和安樂公主母女喘息之機,在一個上午時間內,殺光韋后及其全部族人,安樂公主早起尚在洗漱之時,還不知道大禍臨頭時,就被衝進宮中的禁衛軍一刀切下了腦袋。

而在武則天倒臺後依附韋后勢力的武氏家族也在這場政變中慘遭李隆基血腥屠殺,而韋后的主要黨羽宗楚客和才女上官婉兒等人及其家族無不全部被李隆基血腥誅殺。這場政變中李隆基以鐵血手段徹底清除了韋后集團黨羽,讓天下人看到了在武則天之後沉淪了幾十年的李唐皇室的強力反擊。

玄武門四顆星故事的後續:先天政變——開創開元盛世

“唐隆政變”之後,太平公主親自從龍椅上把韋后所冊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拉下龍椅,扶著哥哥相王李旦重新登上了皇位,是為唐睿宗。

李旦登基後,由於妹妹太平公主擁立之功,所以對太平公主非常寵信,賦予了太平公主極大的權力,而太平公主自幼就被母親武則天稱為“最像我的女兒”。所以她也繼承了母親武則天的權力慾和野心,當大權在握後,她也希望效仿母親武則天成為一代女皇,於是太平公主開始大力扶持自己的勢力。

李旦登基後同樣也面臨著立太子的問題,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立有大功,但是李隆基不是嫡長子,而是李旦第三子,而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才華橫溢,為人寬厚仁慈,才能和品行都很兼備,所以李旦遇到了和祖先李淵一樣的痛苦選擇,在頗有能力的嫡長子和立有大功的三子之間難以抉擇。

而太平公主想當女皇,英勇果斷的李隆基很明顯不適合操控,而性格溫和寬厚仁義的李成器比較適合操控,所以太平公主為了將來操控皇帝,便想勸李旦立嫡長子李成器為太子。

在太平公主的慫恿下,李旦就產生了立寬厚的李成器為太子的想法,但是李成器為人雖然溫和寬厚,卻也不是笨人,他早就看透了姑姑太平公主的野心,於是他堅決不當太子,連續日夜哭求父親李旦冊立三弟李隆基為太子。

李旦被李成器的寬厚和對弟弟的友愛所打動,所以最終改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在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還三番四次陷害李隆基,想讓李旦繼續改立李成器為太子或者立二子李成義為太子,寬厚仁義的李成器主動找到二弟李成義,與李成義商量,為了避免二人被姑姑太平公主所利用,成為打擊三弟李隆基的武器,兄弟二人主動向父親李旦申請去邊遠地區出任刺史。

在李成器和李成義兄弟的堅持下,李旦外放兄弟二人去了邊遠地區出任刺史,這一下就徹底打消了太平公主想改立太子的念頭,而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也勢成水火。

唐睿宗延和元年即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又想打擊李隆基的太子地位,指使通曉天文曆法的人向李旦進言:說是天象有變,看變數應該是皇太子要登基即位。

其實太平公主的本意是利用天象之說藉此陷害李隆基,讓李旦覺得太子李隆基有急於圖謀帝位之野心,結果李旦為人謙和寬厚,根本沒像漢武帝誅殺戾太子一樣猜忌兒子,李旦直接認為既然老天不讓我當皇帝,那就把皇位讓給太子吧。

這一下弄巧成拙,太平公主和她的小夥伴們就徹底慌了,趕緊阻止李旦讓位,李旦卻拿當初進言的話來回懟他們:你們都說了,我再不讓位天象有變,就會有災難降臨,既然都要皇太子登基即位才能消災,那就讓位唄。

《資治通鑑》:太平公主使術者言於上曰:“彗所以除舊佈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上曰:“傳德避災,吾志決矣。”太平公主及其黨皆力諫,以為不可,上曰:“中宗之時,群奸用事,天變屢臻。朕時請中宗擇賢子立之以應災異,中宗不悅,朕憂恐數日不食。豈可在彼則能勸之,在己則不能邪!”太子聞之,馳入見,自投於地,叩頭請曰:“臣以微功,不次為嗣,懼不克堪,未審陛下遽以大位傳之,何也?”上曰:“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災,故以授汝,轉禍為福,汝何疑邪!”太子固辭。上曰:“汝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後即位邪!”太子流涕而出。

於是同年李旦讓位給李隆基,並改元先天,李隆基雖然登基為帝,但是實際權力一大部分還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還有一部分掌握在太上皇李旦手中,其實李隆基就是個傀儡皇帝。

太平公主看到李隆基登基後,更是氣憤不已,於是她和黨羽竇懷貞、蕭至忠等人密謀準備在李隆基的飲食中下毒,準備毒殺李隆基。

而李隆基也是胸懷壯志的帝王,他可不甘心只做一位傀儡皇帝,於是他對太平公主處處提防,同時也暗地裡聯絡親信部屬準備發動政變誅殺太平公主。

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李隆基聯合大將郭元振、宦官高力士以及四弟岐王李範、五弟薛王李業等人發動政變,李隆基先以太上皇李旦名義召太平公主黨羽宰相竇懷貞入宮覲見,搶先誅殺了宰相竇懷貞,隨即李隆基親自帶領軍隊出玄武門圍剿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李隆基依舊是殺伐果斷,一日之間將太平公主黨羽竇懷貞、蕭至忠、崔湜、岑羲等人全部被殺戮殆盡,太平公主走投無路之下向哥哥李旦求情,李旦又親自向兒子李隆基求情,李隆基嚴詞拒絕了父親李旦,隨後李隆基下聖旨,派人去太平公主府上賜太平公主自縊。

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誅殺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兒子,惟獨留下了與自己私交關係非常深厚的表弟薛崇簡一命,讓薛崇簡為母親下葬守孝。

李隆基在誅殺太平公主之後,也震懾了父親李旦,身為太上皇的李旦主動交出權力,就此李隆基終於擺脫了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真皇帝,他也最終結束了自唐中宗朝以來政局多年混亂的局面。

李隆基在“先天政變”之後第二年改元開元,也由此開創出了“開元盛世”。

雖然“先天政變”並非在玄武門發生,但是也多少和玄武門有些關係,李隆基的軍隊正是從玄武門出發到外面將太平公主全部黨羽誅殺殆盡。

而李隆基後來有感於玄武門在近百年來多次發生政變,認為玄武門之名不太吉利,於是改玄武門為神武門。

由於李隆基在哥哥和弟弟的幫助下才當上了真正的皇帝,所以他對哥哥弟弟都非常感恩戴德,尤其在大哥李成器面前,李隆基從來不稱朕,都以“弟隆基”自居,每次給大哥李成器寫書信,李隆基都會寫上“弟隆基白”。

在李成器去世後,李隆基更是破天荒的追諡大哥李成器為“讓皇帝”,追諡大嫂為“恭皇后”,因此李隆基也算是給李成器加上了帝號。

而李隆基的二哥李成義和四弟李範以及五弟李業去世後,都被李隆基以過世父親李旦的名義追諡為“皇太子”。

由於李隆基的兄友弟恭,為後世子孫樹立了榜樣,所以李唐王朝即使在“安史之亂”後,也再未發生兄弟相殘發動政變的局面,而玄武門的四次政變也徹底變成了夜空中的繁星。

寫在最後

其實縱觀唐朝這近百年來的五次政變,無一不是圍繞在權力的利益矛盾之中,如果自己不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力,那麼自己就會被誅殺。所以唐玄宗李隆基認為玄武門之名不吉利並不對,其實不吉利的並非是玄武門,而是權力。

權力使人喪失了人性和親情,在權力面前親情變得如此淡薄,“最是無情帝王家”是對玄武門多次政變的最好總結。

如果帝王家的人都能像李成器那樣看淡權力,在權力面前寧願選擇親情,主動退出,那麼也就不會發生這麼多次的政變了。

最後用清代文人何亮基的一首詩句感嘆一下玄武門發生的多次政變:

“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做讓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