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拋夫棄子”,苦守敦煌50餘年,這個老太太才是真硬核

“角聲吹徹梅花,胡云遙接秦霞。白雁西風紫塞,皂雕落日黃沙。”這是明代詩人楊慎所寫的詩句,而詩中所描繪的場景正是我國的一處文化遺址:敦煌。

細細品讀,可以發現,敦煌不乏樂聲與彩霞這樣的美景,但是也有黃沙漫天的惡劣條件。

一般人對敦煌的態度,或許都是慕名前來,想著短暫的參觀過後便離開。但是有這樣一個人,她是頗有才華的北大學子,她願意為了敦煌的事業付出青春歲月,即使面臨艱苦的條件也咬牙堅持,被人們親切地叫做“敦煌的女兒”,她究竟是怎樣一個女子呢?

北大才女“拋夫棄子”,苦守敦煌50餘年,這個老太太才是真硬核

年少有為的才女

樊錦詩,出生於1938年的北平的一個高幹家庭,她的父親和母親都是高階的知識分子,條件自然是不差的。而且樊錦詩成長的地方是在上海這樣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使得她的眼界自然很寬闊,瞭解的新鮮事物也不少。

良好的家庭條件為她的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樊錦詩自小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異,自身對歷史很感興趣的她更是在1958年考上了北京大學的歷史系,學的是考古學專業,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北大才女”。

其實這位才女在剛進入北大時也鬧過不少笑話,畢竟她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千金小姐”。以前在家中都有保姆來負責她的日常起居,但是到了學校之後必須自力更生了,她還不是很能適應,洗過的衣服可能會忘了收,東西被人拿了也不知道,連父親都曾專門寫信教育過她。

北大才女“拋夫棄子”,苦守敦煌50餘年,這個老太太才是真硬核

志在報國的決心

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嬌滴滴的小姐,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1962年,學校有到敦煌研究院實習的名額,樊錦詩從小對書本中的敦煌就抱有極大的興趣,於是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別人都認為她的做法十分匪夷所思但是很偉大,她卻很謙虛地表示自己不過是想趁著這個機會去參觀一下敦煌。然而這一參觀可了不得了,面對美妙絕倫、形象各異的壁畫,她一下子就沉淪了。

不過還是有讓她苦惱不已的現實,因為敦煌位於西北的茫茫沙漠之中,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沒有自來水、通不了電,住的房子是泥土修建的,吃的東西也並不豐盛,其他的更是不用說了。對她這個精緻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女孩子來說,這種環境對自己簡直是一種折磨和挑戰。

實習結束後,敦煌研究院希望樊錦詩能夠繼續為之效力。當她的父親得知這一訊息後,第一反應就是不想女兒去那種地方受苦,於是給學校領導寫了封信,請求留下女兒。然而這封信沒有交到校方領導那裡,原來是被樊錦詩給扣住了。

在敦煌的魅力和生活的艱苦之間,她或許有過權衡,有過猶豫,但還是很快就下定了決心,她要去敦煌,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那麼也是她的志願。

1963年,樊錦詩從北大畢業,前往敦煌研究院工作,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很多年後,當再次問及選擇前往敦煌的心情,她說她當時“離開了就沒想再回去”。

北大才女“拋夫棄子”,苦守敦煌50餘年,這個老太太才是真硬核

愧對家庭的婦女

樊錦詩除了是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者,她也是一個女人,是妻子,是母親。她和她的丈夫彭金章曾約定好,自己在敦煌工作三年後就回去,兩人成婚。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她在敦煌待的時間越久,越是把敦煌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割捨。

1966年,樊錦詩與彭金章結為夫妻,但這並沒有影響她在敦煌的事業,而丈夫在武漢工作也走不開,因此兩人的婚後生活甚至比婚前還艱難,很久才能見一面,這種狀態維持了整整十九年。

在這十九年裡,樊錦詩先後生下了兩個兒子,期間帶娃的艱辛不必多說。一個婦女在敦煌這樣艱苦的環境,每天面臨巨大的工作量,還得抽出時間照看孩子,讓她一度崩潰。無奈之下,孩子只有送到他姑那裡扶養,才能有更好的條件,這樣一來,她與孩子也變成了異地。

可以說,樊錦詩對這個家庭確實是有愧的,她也對孩子們表示歉疚,甚至有人戲稱樊錦詩為了敦煌“拋夫棄子”。

好在家人支援她的工作,在她試探性地表示自己打算待在敦煌不走了的時候,丈夫做出了一個決定,去敦煌陪她。既然妻子放不下她的事業,那作為丈夫的彭金章就讓一讓她,放棄了自己在武漢的工作,結束了兩人多年的異地生活。

其實樊錦詩自己也表示,如果丈夫沒來陪自己的話,可能她就要放棄敦煌了,因為家人是不能放棄的。這樣的成全也令人羨慕不已,試問在當下社會,有多少人願意為了對方而主動讓出一大步,在讓步的同時另一方其實也做好妥協的準備了,真是美好的愛情。

北大才女“拋夫棄子”,苦守敦煌50餘年,這個老太太才是真硬核

磨礪多年的堅韌

從1963年開始,樊錦詩和敦煌逐漸不可分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這個從前“嬌氣”的女孩子也慢慢發生改變,大漠的風沙磨礪了她的品性,讓她成為了“不近人情”的樊院長。

據人們對她的評價,當然離不開“嚴厲”二字。在敦煌工作並不輕鬆,為了與時間賽跑,樊錦詩地工作節奏向來很快,旁人可能不容易跟上。對此,樊錦詩並不會選擇溫柔地鼓勵,而是用嚴厲的批評來激發大家的鬥志,無論男女,在她手下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被“罵”過。

除了嚴厲,樊錦詩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節約。或許是在條件艱苦的敦煌生活了這麼多年的結果,樊錦詩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逐漸降低,不但不喜歡奢侈浪費,甚至非常節省。直到前幾年,她才在兒子的堅持下換掉了家裡用了三十多年的老電視機。

而平時出差,樊錦詩住的地方也很簡陋,不多帶人,不多點菜,當真是現下人們常說的“硬核老太太”,相信很多年輕人都做不到吧。

五十多年來,樊錦詩苦守在邊陲的敦煌,奉獻了自己的寶貴歲月和心血,令人欽佩不已。正是有樊錦詩這樣的堅守者作為我們的榜樣,才讓許多年輕人有繼續前行的動力和方向。

樊錦詩對敦煌、對祖國可以說是問心無愧了。那麼接下來,是新一代的年輕人為祖國效力的時候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應該學會樊錦詩的堅守,學會奉獻,學會擔當,爭做新青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