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看完後佩服古人智慧

俗話,是通俗易懂,但是言簡意賅的話語。很多俗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傳的,經過人們改進,是集體創作的智慧。流傳至今的俗話,大部分有其道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不適用於現在人們的生活了。

俗話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樸實無華,接地氣。俗話很多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古代木匠常用的口訣,也是一句來源於《魯班經》的俗語。

魯班是古時候木匠的祖師爺,西遊記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沙和尚的降妖寶杖,就是魯班所打造的。可想而知,這句俗話在古代木匠心目中,分量是極重的。

話不多說,這句俗話就是——“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何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中的數字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第一,床不離七。

俗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看完後佩服古人智慧

古代的木匠,透過多年的總結,覺得在製造床時,最合適的尺寸便是七,因為古時候身長七尺算是高的了,而大多數人因為營養不良,拉低了平均身高,退一步說,人們睡覺,很少是躺直了身體睡的,而床打七尺,普遍就夠用,這樣既不會浪費木材,又不會浪費空間。

此外,古人很講究諧音,“七”與“妻”諧音,這裡的“七”字,寄託了古人對夫妻美好生活,白頭偕老的一種願望,也是古代木匠對造床主子的一種祝福。

第二,棺不離八。

俗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看完後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看重生死,認為“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前世投胎的,認為“死”也不會憑空消失,而是到了另一個精彩的世界,轉而投胎下一世。“生”和“死”,便是連線三世因果。

有了精神寄託,古人不忌諱死亡。老人人未死時,就已經準備好棺材,認為這是“壓壽”,是一種希望長壽的願望。即使到了清朝,在《曾國藩家書》中,曾描述曾國藩為其祖父精心挑選一套棺木,並且請油漆匠,每年為棺木塗厚漆一次,曾國藩認為,這是一種孝,他在家書中道:“子孫所為報恩之處,惟此最為切實”

古人並不忌諱“棺材”,還給了“棺材”一個美好的寓意,叫“升官發財”。當然,造棺材比造床更加講究,床可以七尺,而棺材就得八尺了,因為八尺身高,算是最高的標準了,此外,棺材也會放一些隨葬品,因此要做得比人身高還長些。

從諧音上看,“八”是個吉祥的數字,“八”以“發”諧音,意味著發財,財源滾滾,即使到了今天,人們還是很喜歡“八”這個數字的。“棺材”本身就被寓意“發財”的意思,在加上“八”這個吉祥數字,寓意更加吉祥。

第三,桌不離九。

俗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看完後佩服古人智慧

古時候的桌子,大多數都是方桌,也稱為“八仙桌”。八仙桌四邊可以坐人,分別每邊坐兩個,一共能夠坐八個人。古代的木匠經過計算,認為九尺恰巧能夠容納兩個人的肩寬。

同時,九與“久”、“酒”諧音。招待客人,都會擺上美酒,就預示著感情深厚,而“久”預示著情誼天長地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