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二月中,分者半也

《春日》

元 · 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

闌干樓閣簾櫳,

楊柳鞦韆院中,

啼鶯燕舞,小橋流水飛紅。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 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 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

晝夜均而寒暑平

。”

春分三候:

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一候“玄鳥至”

: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

二候“雷乃發聲”

:天氣回暖,下雨時候春雷震盪;

三候“始電”

:春雨來臨,電閃雷鳴。

時食:

薺菜、春菜、枇杷、雞蛋、太陽糕、明前茶

過去有兩個很隆重的日子,春社和秋社。社就是指土地神,春社祈谷,希望是年五穀豐登,秋社報神,答謝土地爺的照顧。春社差不多就在春分前後的日子,人們會準備豐盛的食物來祭祀神,包括米酒、糕團、肉類、面飯之類,儀式結束後分而食之,這種盛大的聚會之後便是耕耘的季節了。

春分之後天氣漸暖,百花盛開,鶯飛草長

,王安石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最是應景。

春分:薺菜

薺菜是野菜中的上品,生命力旺盛,冬天生苗,春天結實。雨水後、清明前薺菜就會陸續開出小白花。有人覺得食薺菜“刮油”清理腸胃,所以有淨腸草之說。薺菜鮮美,詩經中便有“甘之如薺”的詞句,可用於炒菜、拌豆腐、和在肉餡裡做餃子、餛飩、包子。大文豪蘇東坡不吝讚美之辭這樣說:“

天然之珍,雖小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

”。

「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而宋代另一位文豪陸游酷愛食薺菜可謂專家,著有《食薺》三篇寫道:“挑根擇葉無虛日,直到開花如雪時。”又說:“小著鹽醯助滋味,微加薑桂發精神。”醯就是醋的意思,滾水把薺菜焯熟,然後少許鹽、醋提味,想來也是相當鮮美。

另,若要保持薺菜的綠色,最好是在薺菜焯水之時加兩滴檸檬汁,撈起後迅速浸入涼水冷卻,這樣可以保持鮮綠較長時間。

春分:春菜

“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莧菜也叫紅菜、杏菜、雁來紅、荇菜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草本植物,南北方都能吃到,葉子卵形,綠色、紅色、暗紫色或綠雜色。

「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莧菜的葉子很嫩,焯水後涼拌、剁碎了包餃子、加點油鹽清炒,或者和魚片、肉片下鍋裡煮湯都好吃,清淡可口又不失鮮美。挑紅莧菜越嫩越好,葉子摸起來又軟又薄的就比較嫩,沒有斑點,根部須少且短。清炒和上湯做法更常見。白莧菜和野生莧菜長得很像,但個頭更小,葉片細小圓闊,葉子和整個根部是白綠色。挑那種葉片翠綠、鮮嫩無斑點的。白莧菜比紅莧菜更滑嫩,加點蒜蓉清炒味道特別鮮美。

春分:枇杷

據《本草衍義》的描述,枇杷因“其葉形似琵琶,故名”,但琵琶為漢代始入中國,而此前枇杷默默無聞,名稱暫無考證。枇杷是中國的原生果樹,秋天養蕾,冬天開花,春天到夏天期間成熟,被譽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又因其葉四季常綠不凋而受到文人喜愛,贊其品質類松竹。明代王世懋的《學圃雜疏》一句“

枇杷出東洞庭者大

”使得東洞庭山的枇杷成名,此洞庭山非湖南洞庭湖,而是太湖側的東洞庭山,此地最出名的便是吳縣照種白沙枇杷。

「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國內至少有13個品種以上的枇杷,以果形分圓果種和長果種,圓果種含核多,長果種核少。根據果肉色來分,又有白沙、紅沙之別,紅沙種果皮金黃被稱為“金丸”,白沙種被為蠟丸,往下還可細分為照種、青種、水白種、早黃白沙、雞蛋紅、鷹爪紅沙等。在四川、陝西、湖南及長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根據地方和天氣特點,早熟、晚熟品種的枇杷結果時間有相當跨度。

蘇軾有詩云:“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弟新

。”其中提及的盧橘是枇杷的別稱,而枇杷的西文Loquat正是盧橘粵語的音譯。

春分:雞蛋

春分這天有一習俗名曰豎雞蛋。春分這一天為什麼雞蛋容易豎起來?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另外,最好要選擇生下後4—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春分:太陽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歡度春節與上元節之後,緊接著便在農曆二月春分日寅時舉行祭祀太陽神的活動,曰“中和節”。明清兩代均於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親祭。清朝滅亡後,日壇即逐漸荒涼。

「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昔年北京人祭祀太陽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陽糕”。這是一種用大米麵和綿白糖蒸成的圓形小餅兒,上面印著一隻硃紅的金雞(傳說中的雞神)引頸長啼,彷彿呼喚天下之雞齊鳴,為人間報曉。如今,太陽糕上都是印著紅彤彤的小太陽或是清新的小萌芽。

春分:明前茶

“茶”這個字,唐以前寫作“荼”,後來才寫成茶。“茗”也是茶,只是採收時間不同,晚於“茶”,到後來也不再區分,只餘“茶”字。再看茶著,唐陸羽《茶經》、明顧元慶《茶譜》均未提及當今的名茶,既無龍井、武夷,也無祁門、普洱。

「二十四食經」春分篇

觀飲茶之法,唐人煎茶會用姜、鹽,而至宋則棄此二物仍留以茶粉、茶餅之形,現代飲茶方式自明開始,而

紅綠茶之分乃是到清才逐漸傳開

。以上可見,從古至今,中國人喝的茶變遷極大,決不能以今推古一概而論。

再說採茶時間,古時貢品求早求珍,以穀雨為界,雨前茶才是上品,而後又有明前茶、社前茶之分。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故明前茶也有火前茶之名,社前茶則更是早於春分。其實在宋朝,驚蟄之雷始鳴起便可以入山採茶,常年是前三日採,閏年則後三日。過早採摘的茶芽太嫩太水,以江南茶區而論唯在明前採摘才能有最鮮爽的滋味,加上乾隆“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詩句終把明前茶提到空前高度,實際上,具體採摘時間仍需要看茶樹長勢具體情況和當年氣溫而定。

瞭解更多美食故事

吃過之後

探索美食背後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