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3

常見病害防控技術要點

3。1 病毒性病害

目前已知的斑節對蝦常見病毒種類包括:蝦白斑綜合徵病毒(WSSV)、斑節對蝦桿狀病毒(MBV)、蝦桃拉病毒(TSV)、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壞死病毒(IHHNV)、傳染性肌壞死病毒(IMNV)、蝦血細胞虹彩病毒(SHIV)以及肝胰腺細小病毒(HPV)等,行業對於病毒性病害的治療還沒有突破性成效,只能堅持預防為主。首先選擇SPF的健康斑節蝦苗,從源頭上杜絕病毒攜帶,其次在養殖過程中從水處理、投餵品等方面嚴格防控病毒的帶入,最後養殖過程一旦出現上述病毒感染的相關症狀,取樣檢測確定病毒種類,適時起補或處理,減少病毒的擴散傳播,最大程度降低經濟損失和養殖風險。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選擇檢測合格的SPF苗種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養殖發生白斑

3。2 細菌性病害

目前斑節對蝦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細菌性病害主要病症有:白便、黃黑鰓、爛鰓、肝胰腺壞死、甲殼潰瘍(褐斑)、尾節損傷、紅變以及偷死等,屬於典型的條件性致病,部分病症也屬於其他病害的併發症,當出現類似細菌性病症時,證明細菌的含量已經超出對蝦的耐受範圍,需要立即採取辦法進行治療,否則病害會進一步加重。防控細菌性病害的原則是“防大於治、防治結合”,每天採取防治措施,對養殖水源進行預處理,定期消毒養殖水體,及時補充有益菌,拌料投餵增強對蝦免疫力和體質的營養品,科學投餵餌料等等;出現環境異常條件、蝦苗異常反應時,需採取緊急措施,大量換水、立即減停料、增加溶氧量,判斷病因,然後採用相應的調控手段或適當的藥物處理,控制住有害細菌的滋生,緩解對蝦的病症。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白便爆發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白便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斑節對蝦黃鰓

3。3 寄生蟲病害

斑節對蝦屬於底棲泥沙類對蝦,有明顯的潛伏行為,沿池壁遊動覓食,正是這種生活習性,斑節對蝦尤其容易受到纖毛蟲病的困擾,導致鐘形蟲、累枝蟲、聚縮蟲及單縮蟲等寄生在蝦體表面,少量附生於蝦體時,症狀並不明顯,當蟲體大量附生時,對蝦的鰓、體表、附肢等外觀呈黑色,體表呈灰黑色如絨毛狀,病蝦反應遲鈍,不攝食,不蛻殼,生長受阻,還易引起其它併發症,防治方法是排低水位,使用殺滅纖毛蟲的藥物。斑節對蝦養殖前期還要防控絲狀藻類的寄生,例如剛毛藻及滸臺等,提高水位,少量多次的新增用水可有效防止絲狀藻的大量繁殖。此外,微孢子蟲(尤其蝦肝腸胞蟲,EHP)的寄生甚至已成為斑節對蝦及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頭號病害,可寄生在對蝦的各組織中,尤其在肝胰腺中,導致對蝦生長緩慢,蝦苗規格差異顯著,嚴重影響養殖效益,同時與對蝦白斑病的爆發有很大的關聯性,危害極其嚴重。目前針對微孢子蟲還沒有治療藥物,防控措施與對蝦病毒性病害類同。

3。4 生理性病害

斑節對蝦養殖過程常見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軟身偷死、藍體、脫殼異常、肌肉壞死及蝦體痙攣等,通常發病的危害性較低,發病原因多為養殖水中的水質理化指標發生變化、對蝦營養攝入不足等所致,與病原性微生物病害沒有關聯性。因此,對於斑節對蝦的生理性病害防控相對簡單,定期跟蹤養殖水體的理化指標,確保各指標處於穩定的範圍內,同時注重餌料營養的投餵,及時補充水體多礦類物質,確保微量元素充足,透過營養的強化,可大大減少斑節對蝦出現軟身、藍體的現象。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軟殼、軟身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藍身症狀

4

小結與展望

國內斑節對蝦的養殖在歷經對蝦產業發展的歷史年輪滾動後,起伏跌宕,但斑節對蝦始終沒有離開過歷史舞臺,近年來,斑節對蝦養殖的興起,讓廣大養殖者重新看到了對蝦養殖的盈利性,重拾對蝦養殖信心,因此,斑節對蝦的未來發展一定是可期可待。鑑於目前養殖大環境不斷的惡化,水質汙染嚴重,對蝦養殖受到了極大威脅,因此整個行業的發展模式亟需轉型。透過開展斑節對蝦的低密度、大規格、迴圈水精準化輪養、套養等高健康養殖技術的推廣,不僅能實現斑節對蝦的高值、高附加值的養殖優勢,也更能符合當前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但是,斑節對蝦的高健康養殖之路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要實現養殖穩產、創收,仍需要整個行業的推動。

斑節對蝦養殖熱潮洶湧(四)

自然、正常的斑節對蝦體色

全文完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