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詩之三:張繼《楓橋夜泊》

夜讀詩之三:張繼《楓橋夜泊》

夜讀詩之三: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讀詩之三:張繼《楓橋夜泊》

七言絕句,才二十八個字,但這二十八個字卻宛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廊裡,歷盡千年也不減其光華。就連那個寒山寺,也因為這一首詩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可見這一首小詩的感染力,非同小可。

這是一個深秋的深夜,月亮緩緩的落下了,一群烏鴉在鳴叫,秋霜已經凝結在半空中。江邊的楓樹與河裡閃現的漁火,在伴著我的愁思入眠。不遠處的寒山寺裡不時敲打的鐘聲,讓我在船艙裡聽得真真切切。

這是字面的解釋,也是很多人對這首詩最簡淺的理解,如果真是這麼說的話,那這首詩就真是太不幸了!要真是這麼解釋的話,那麼我們只能說,對於這首小詩中的愁,理解得不夠,理解得不夠準確與具體。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一種什麼愁呢?

張繼,這個在全唐詩裡僅僅收錄下這一首詩的人,卻是這一首傳唱最廣的七言絕句的作者。寫這一首詩的時間是深秋的一個夜晚,是張繼落第後苦悶的隨船而遊,他原來的意思只是想去遊玩遊玩,藉以排遣心中的苦惱。天曉得所乘的船在這楓橋邊要停泊一個晚上,第二天再出發。下一站是到哪裡,我們不知道,其實就連寫這首詩的那個夜晚,張繼先生也同樣的不知道。

本來心情就很不爽,坐在那個船艙裡又沒有什麼娛樂,那就出去走走看看吧。不是說江南水鄉深夜的景色很幽美嗎?怎麼偏偏在“我”苦寂無聊中想出來看看的時候,月亮在徐徐落下呀?怎麼烏鴉也在鳴叫呀?那還得了,那不是更加的不爽嗎?不止,隨著落月西去,剩下的是滿天的霜華,漁火又在無聲的閃爍著,江邊的楓樹也在湊熱鬧嗎?越來越不是滋味,既然這樣的讓自己看不下去了,那還是睡吧。天曉得睡也不安寧,不去看那些落月烏鴉,回到船裡等自己想睡的時候,鐘聲又再讓自己更加的煩燥不安。

這是一種旅愁,是一種本來想借助去觀賞一下風景就可以排遣的小小的愁思,卻在看到一連串的畫面之後,不但自己小小的愁思沒有被排遣,反而讓自己一夜無眠的愁個不停。我相信,作者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過多的去想怎麼去突出這首詩的思想情境,在那個愁得很的時候誰還有心思去斟酌字句?只是隨手的將自己所見的所聽的隨手寫下,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一切純屬自然,堪稱巧手偶成。實際上,也只有這麼信手施為的詩詞文章,才會有真正的精品出來。

張繼本來就是一個“為文不事雕琢”的人,要他在這個愁得很的時候刻意去創作一首詩,我還真是懷疑他能不能做到呢。他在三十大幾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卻在銓選中沒有被選上(沒有透過政治審查資格的考試),心裡正煩著,哪裡有什麼心思去寫文章。他也是在沒有選上之後就投筆從戎,就一直從事武職一直到六十多歲的時候死去,文章詩詞只是偶爾為之。他留下來的詩還不到五十首,《楓橋夜泊》是其中最著名的篇章。要不是這一首詩,我們可能真是不知道張繼這個人,當然,寒山寺也會同樣的默默無聞,絕不會像今天這樣成為享譽天下的遊覽勝地。這一首詩,也是唐詩絕句中灼灼其華的一首,甚至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堪有其匹!

據傳,張繼在離世前不久,重遊舊地時曾再寫過一首《再泊楓橋》,這首詩,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其情其境當然也不能與前詩相比,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再泊楓橋

白髮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鍾。

所寫的,還是這個地方,漁火在多年之後還是在閃爍,落月依舊,烏啼依舊,這都是這個地方的景象。

從《楓橋夜泊》這首詩之後,世人一說到寒山寺,或者有意無意地說起鐘聲,或者聽到鐘聲,都會不自禁地浮現出這首詩,甚至禁不住飽含深情地吟誦,甚至有很多人因為這首詩而去遊覽這個地方,這就是這首詩的魅力,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唯一例外的就是,除非你不知道《楓橋夜泊》!

夜讀詩之三:張繼《楓橋夜泊》

夜讀詩之三:張繼《楓橋夜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