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中國製扇歷史悠久,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自東漢時期起扇面材質逐漸發生了改變,一改羽扇為紈扇,以竹、木、骨為框架,內繃絲絹、綾羅等織物,外形為圓形或近似圓形,因其形制又名團扇。團扇最初流行於朝庭後宮,所以又可稱團扇為宮扇。到了西漢時期以扇柄為中軸,面素白色左右對稱似圓月的團扇被稱為合歡扇,團扇寓意著團圓和吉祥。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團扇形式多樣,自然少不了裝飾,手柄末端掛上流蘇或扇墜。宮廷仕女輕搖團扇,清風徐來流蘇搖曳,平添一種優雅文靜,稍帶幾分年輕女性活潑與可愛。

絲織品的扇面施以刺繡或工筆描繪的花鳥蟲魚,改素面而賞心悅目。唐代詩人上官儀在《和太尉戲贈高陽公》有詩云:石榴絞帶輕花轉,桃枝綠扇微風起。綠色的畫面讓人頓感清爽,涼意自生。這些精心設計的圖案,不僅反映主人的心境,同時還委婉的傳遞著主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蕭衍是南朝梁武帝,與宋徽宗趙佶一樣算不上是政績卓著的好皇帝,但在藝術和學術領域上的造詣絕對是帶頭大哥。竟陵八友之一的梁武帝一生作詩無數,不乏精品名作。其中《團扇歌》:手中白團扇,淨如秋團月。清風任動生,嬌香承意發。美麗的少女輕搖弱腕,清風隨著她柔和的動作徐徐而來。少女身上的香氣隨風而散,讓人心神盪漾不忍離去。

扇子最初用來遮陽擋風避沙,漢朝後扇子的功能趨於多樣化,既遮羞又取涼,還可撲蝶撲流螢,更具歷史和收藏價值。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漢代新娘子出嫁用團扇掩面遮羞,唐代詩人溫庭筠《相和歌辭·江南曲》有詩云:扇薄露紅鉛,羅輕壓金縷。薄薄的絹扇雖然掩住了嬌羞的面貌,但隱約可見美人的紅妝,激起了眾人對扇後容顏的無盡遐想。在這似掩非掩、似露非露的朦朧世界裡,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東方女性的古典美,就蘊藏在這小小的團扇裡。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鄰家一位快樂的活潑的少女,手執紈扇撲蝶躍然紙上。小家碧玉初長成,日益滋長的情愫賦予撲蝶更多的是愛情。東坡先生有詩《蝶戀花·佳人》為證:撲蝶西園隨伴走,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破鏡重圓人在否,章臺折盡青青柳。相思的人,最怕單相思,雙飛的蝶最怕單相思的人。《紅樓夢》中的寶釵姐姐早已經給出了標準答案:撲將花底蝶,只為妒雙飛。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初讀杜牧的《秋夕》很美,再讀令人唏噓。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畫屏添了幾分清冷之色。一位宮女無事可做,手執綾羅團扇輕輕撲打飛舞的螢火蟲,藉以消遣孤獨的歲月。天涼如水的秋天,團扇已"棄捐篋笥中"(西漢班婕妤詩,篋笥即箱子),心善狠不下心的女子,幽怨叢生無處發洩,一生終將淒涼作伴。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中國古典之美,從來都是精細入微,含蓄雋永。這種含蓄之美,需要您細心的品味和慢慢地去感受,所謂的風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原創不易若您喜愛,歡迎分享、在看、評論。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可刪

文字·顧湘輝

作者簡介 顧湘輝,1970年後,湖南湘陰人。早年畢業於城陵磯港務局子弟學校,現供職於中國紙業。志以稚拙之筆記錄生活點滴,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火花。

團扇輕搖,風韻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