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米恩,鬥米仇”,有些人幫再多,到頭來反而變成了“仇人”

刷朋友圈時偶然看到這句扎心窩的話:“這世界上最淺薄的關係就是,你一點沒順著他,他就忘了你所有的好!”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人世間太多的涼薄與無奈。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能做過河拆橋的人。人在做天在看,為人處事還是厚道點好,不要忘了善待那些在我們有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的恩人們。

“升米恩,鬥米仇”,有些人幫再多,到頭來反而變成了“仇人”

01

俗話說得好:升米恩,鬥米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深諳為人處世之道,受人不過滴水之恩,卻懂得湧泉相報,時刻記在心裡。

而有些人則恰好相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惠於人,卻視若無睹,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絲毫不懂感恩。

當你某一次因能力不及沒辦法及時提供幫助時,他便翻臉不認人,甚至反目成仇。

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在《家庭管理心理學》這本書中,管理心理學專家鞠強教授說,“升米恩,鬥米仇”是廣泛存在的心理現象,特別是在親朋好友之間發生較多,它的含義是:給親朋好友少量的幫助,多數收穫的是感激,少數得到的是不滿;而給親朋好友巨量的幫助,多數得到的是埋怨、牢騷、批評或者仇恨,少數收穫的是感激。

在生活中,我們對那些不那麼熟悉的人所提供的小恩小惠,卻牢記心間,懂得感恩。

比如,鄰居幫我們拿個快遞、順路買點菜或者接送下孩子,我們心裡便深深地記住了鄰居的恩惠,只要自己有什麼好吃的,第一時間也想著給他們送點過去。

“升米恩,鬥米仇”,有些人幫再多,到頭來反而變成了“仇人”

02

然而,對於那些有血緣關係的近親所給予的諸多幫助卻不那麼上心,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心生仇恨。

堂哥家從小就沒了母親,父親又酗酒,經常不管孩子。好心的公婆看到他們可憐,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接濟他們,相當於多養了個孩子。

無論是小時候的衣食住行,還是長大後找工作、娶媳婦、買房子,公婆事無鉅細地幫襯堂哥。

俗話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公婆幫了他們那麼多,按理他們應該懂得感恩。

然而,一切的變化都從堂哥娶了媳婦開始。

家庭穩固以後,堂哥家想創業開一家快餐店,卻苦於啟動資金不到位。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他們一如既往地想起了找我們幫忙。

可是,我們剛成家不久,很多事情要辦,當時手上沒有餘錢,便婉拒了他們。

沒想到這一次不順從以後,堂哥家便與我們疏遠了,當初說的當親兄弟之類的話語早就拋到九霄雲外。

雖然表明上還是一團和氣,但是卻能打從心裡感覺到他們確實不似從前那麼熱情、那麼親近了。

“升米恩,鬥米仇”,有些人幫再多,到頭來反而變成了“仇人”

03

在《家庭管理心理學》這本書中,鞠強教授說:“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給別人一個小的幫助,別人絕大多數情況會心存感激;但若是給別人一個巨大的幫助,兩個人的關係反而容易鬧僵,甚至轉化為仇人。這裡的幫助主要指金錢往來。”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幫他再多,到頭來反而變成了“仇人”了呢?

按照鞠強教授的觀點:“接受恩惠的個體是有負面情緒體驗的,這個負面情緒體驗叫內疚,內疚是形成心理壓力的原因之一,而且受到的超額恩惠越多,個體的內疚心越強,心理壓力越大,負面情緒體驗越大。”

然而,

人有一種天性,就是迴避痛苦、走向幸福。負面情緒體驗其實是一種痛苦,所以受到恩惠的人一定會有擺脫這種負疚心理的傾向。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人性的這個弱點:升米恩,鬥米仇。

受到小恩惠,心裡覺得可以接受,沒什麼。然而,受到恩惠大而且多以後,就開始產生心理壓力了。

一旦遇到某一次不順從,這種抗拒心理便被無限放大,進而演變成埋怨,甚至是仇恨了。

“升米恩,鬥米仇”,有些人幫再多,到頭來反而變成了“仇人”

04 寫在文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為人處世準則最好有個前提條件,它便是適度原則。凡事有個度,過猶不及。

施恩惠的人出於好心好意,對別人給予幫助這是值得肯定的,是善舉,但是要考慮自己的能力範圍,同時也不要抱太大希望別人會為此感恩戴德。

受恩惠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凡事多點諒解,別讓心靈埋下仇恨的種子。

人心都是向善的,千萬別寒了好人的一番苦心與熱心!

-END-

歡迎關注@三姐愛讀書,分享更多好書、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愛看書、愛寫作,每天進步一點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