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戰爭-閼與(yān yǔ)之戰

戰爭年代:公元前269年;

戰爭地址:閼與(今山西和順);

戰爭雙方:趙國;秦國;

雙方軍力:趙軍:不祥;秦軍:十萬;

戰爭目的: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

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

戰爭實質:戰國末期,秦國加快統一兼併的戰爭步伐,此戰兵峰受挫;

戰爭示意圖:

戰國時期戰爭-閼與(yān yǔ)之戰

(原圖來自網路)

戰爭背景: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趙奢見秦軍勢盛,為隱蔽作戰意圖,率部出邯鄲(今屬河北)30裡,即堅壁不進;時秦軍一部進屯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西面,擊鼓吶喊,耀武揚威,以鉗制趙軍。

戰爭過程:

第一階段:兩軍部署

秦軍一路圍困閼與,一路為防止趙軍援助閼與,直插武安,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

趙將趙奢偵知秦軍這一部署,從邯鄲出發才三十里就下令安營紮寨,命令軍中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築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的姿態。並且命令部隊說:“有以軍事諫者死。”

第二階段:秦軍間諜偵探,反中計

一直過了28天,而且再次增築營壘。秦軍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趙奢以好飯食招待後把他放走。間諜把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軍將領,秦將非常高興,秦將認為:趙軍“夫去國30裡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隨之,放鬆了警惕。

第三階段:急行軍,出奇兵致勝

在送走秦軍間諜以後,趙奢突然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卷甲而趨,向西急進。僅兩日一夜即抵達距離閼與50裡的地方。被拋在武安的秦軍聽說趙奢巳至閼與,如夢方醒,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由於趙軍遠離後方,孤軍獨進,形勢依然十分危險。這時,趙軍中有一位名叫許歷的軍士,進見趙奢,說:“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許歷曰:“請就鈇質之誅。”趙奢曰:“胥後令邯鄲。”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採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發兵萬人,搶佔了北山制高點。果然,秦軍後至,爭奪北山不得上,擁擠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動地位。趙軍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

戰爭意義:

趙奢先以弱示強,待秦軍懈怠,急行軍,以逸待勞,聽取下屬正確建議,居高臨下,出奇制勝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