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打仗迷路,此人用幾匹馬便找到方向,從此誕生一著名成語

春秋時期,周朝的各個諸侯國為了一些利益,爭鬥不休,爾虞我詐,常年戰爭,各個國家都實力頹廢,然而此時位於東邊的齊國卻是異軍突起,變得非常強大,原因很簡單,齊國出現了2位牛人,一位是齊國國君齊桓公姜小白,另一位則是史上著名的相國管仲。管仲是一位賢能的宰相,而齊桓公又是一位善於聽取大臣諫言的國君,所以齊國在齊桓公和管仲這對搭檔的治理下,變得很強大,隨之而來的是,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軍隊打仗迷路,此人用幾匹馬便找到方向,從此誕生一著名成語

既然齊桓公成了老大,齊國成為諸侯國中的第一大國,齊桓公認為大國就應該有大國的樣子,比如維護國際秩序以及抵禦外族侵略。維護國際秩序,也就是說其他國家發生戰爭,齊國應該出手調停,調停不了的,就出兵解決。而抵禦外族方面,主要是抵禦一些仍舊處於原始社會的部落,常見的有南蠻、北狄、東夷、西戎這些部落。這些外族人因為落後,經常入侵中原地區,搶奪一些比較先進的物件,嚴重影響著中原地區的穩定,因此齊桓公作為老大,號召諸侯國們應該聯合起來抵禦外族的侵略。

軍隊打仗迷路,此人用幾匹馬便找到方向,從此誕生一著名成語

公元前664年,位於北方地區的燕國遭受到山戎(一個未開化的部落)的入侵,燕國當時的實力比較弱,而山戎的戰鬥力比較生猛,大部分都是騎兵,藉著地勢高的優勢,對燕國進行大肆燒殺搶掠,燕國告急。時任燕國國君的燕莊公和群臣將士抵禦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根本不是山戎的對手,只好向聯合國求助,作為聯合國的老大,齊國需要作出表態,到底救燕國還是不救燕國?齊桓公收到燕莊公的求救後,心裡開始犯嘀咕了:山戎大多數為騎兵,異常彪悍,軍事行動速度敏捷,而齊國軍隊大多數都是步兵,缺乏機動靈活的特點。齊國去酒燕國,可能會損失很多兵力,如果不救的話,多丟人啊,以後哪裡還好意思自稱為老大,如何號召其他諸侯國。

軍隊打仗迷路,此人用幾匹馬便找到方向,從此誕生一著名成語

緊急關頭,齊桓公找來相國管仲商量對策。管仲說,老大啊,你想稱霸,就必須在諸侯們面前揚名立威,而這次是個好機會,另外,山戎人已經入侵燕國很久了,他們的戰鬥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此時出兵,只要全力出擊,打敗山戎沒有問題。齊桓公最終下令:齊國出兵燕國,攻打山戎。

山戎看到強大的齊國軍隊來後,嚇得屁滾尿流,連滾帶爬的逃回了深山老林中,齊桓公想要撤軍。管仲又進言:山戎雖然逃回老家,可如果我們一撤軍,他們又會捲土重來,這樣治標不治本,還不如直接和燕國軍隊合作,殺進山戎的老巢,將其一鍋端了。

軍隊打仗迷路,此人用幾匹馬便找到方向,從此誕生一著名成語

齊桓公認為有道理,就下令向北進軍,直搗山戎的老巢,經過半年多的行軍和征戰,總算消滅了山戎。然而山戎居住的地區都是深山老林,齊國軍隊返回的時候已經是冬季,此時竟然迷路了。若是放在現在,直接上導航就行了,可是過去,啥都沒有,怎麼辦呢?問路人吧,那可是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去哪裡找路人。聰明的管仲立刻想到一個方法,他讓人找一些老年的馬,原因很簡單,這些老馬的記憶力驚人,可以記住來的時候的路。於是管仲讓士兵牽著一些老馬走在軍隊的最前面,結果,齊國大軍真的走出了誤區,成功回到了燕國。從此,便誕生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成語,它就是“老馬識途”。

軍隊打仗迷路,此人用幾匹馬便找到方向,從此誕生一著名成語

那麼為何老馬能夠識別方向呢?原因很簡單,馬的鼻腔很大,嗅覺發達,耳翼也很大,所以聽覺很靈敏,正是嗅覺和聽覺的配合,使得馬能夠辨別出曾經走過的路,順利的找到方向。而年齡越大的馬,對於嗅覺和聽覺的經驗更加豐富,所以老馬能夠識途,而發現馬的這項奇特功能的管仲,也不愧為“華夏第一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