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追復故疆”的版籍之夢——《墜理圖》

南宋是一個很奇妙的朝代,偏安一隅,國家富庶,但是弱在武力,因此受盡了邊疆外族的欺負,最終也沒逃過滅國的命運。

南宋不僅是個偏安的國朝,連皇上也都病病歪歪的,前四位皇帝只有第二位皇帝孝宗是個健康的皇帝。第一位皇帝高宗,在瓜州躲避金兵時,嚇出陽萎病,從此無法生育;第三個皇上光宗,登即位第二年,就犯了精神病,幾年後,只好讓獨子趙擴繼位;第四位皇帝寧宗,不僅弱不禁風,史載,寧宗趙擴“不慧”,大約是個弱智。

南宋的“追復故疆”的版籍之夢——《墜理圖》

光宗雖然精神不好,但傳位給的趙擴時,怕這個智商有問題兒子誤國,遂將自己收藏的圖書全部賜予他,並親自挑選了黃裳、陳傅良、彭龜年等一批名儒,當他的老師。能為皇帝當老師的黃裳,自然也是大師級的人物。尤其是在地圖史學中,他更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石刻地圖《墜理圖》的原圖製作者。《墜理圖》石刻圖上的“墜”字,古文也通“地”字,所以,今人多把它稱為“地理圖”。

這幅反映北宋疆域的《墜理圖》,由南宋大臣黃裳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繪製。它是黃裳在光宗登基時所獻的八圖之一,也是為嘉王(後來的寧宗)講課所用。史載,黃裳曾“作八圖以獻:曰太極,曰三才本性,曰皇帝王伯學術,曰九流學術,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紹運,以百官終焉,各述大旨陳之”。

從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這幅《墜理圖》來看,它是反映北宋疆域的全國地圖。黃裳獻此圖的意義,如圖跋所記:“南北形勢觀之,可以感,可以憤然”,“追復故疆,盡歸之版籍”,大體不出“光復”之意。因為,上一位皇帝孝宗,曾試圖收復大宋失地未果。他希望光宗和嘉王能夠披圖思祖宗之疆土,尚在異人手裡未歸。

宋代的戰事多發生在北部與西北部,因而這些地區的地理勘察與繪圖格外受到大宋皇帝的重視。據《玉海》卷十四記載,宋太祖曾與宰相趙普在曹翰繪製的《幽燕地圖》上研究過燕雲十六州的形勢。又載,“至道元年(995)府州(今陝西府谷縣)折御卿大破契丹(遼),圖山川形勢以按視焉。三月內楊守斌以地圖來上,帝閱視久之”。沈括出使遼國“括乃還,在道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沈括在巡查北方邊防時,還創造了木刻邊境圖。宋末期的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記載,當時朝廷儲存著《大遼對境圖》和《大金接境圖》。上述記載說明,宋代蒐集或測繪了宋遼、宋金接壤地區及遼、金境內的地圖,並且品種多樣。這些資料為黃裳繪出北宋故土提供了很好的繪圖基礎。

黃裳製作地圖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答李季章》中說:“聞黃文叔頃年嘗作地理木圖以獻,其家必有元樣,欲煩為尋訪,刻得一枚見寄。”朱熹託人到黃裳家去仿製木刻地圖,可見朱熹與黃裳的關係非同一般,黃裳的地圖也是當年的時尚之物。

《墜理圖》繪成50多年以後,王致遠在四川得到原圖,帶回蘇州,於1247年刻於石上。原來立在蘇州孔廟,石碑高202cm寬108 cm,其圖幅面高197cm,寬101 cm。圖上沒有畫方,山脈用寫景法表示,78條江河的流向和位置基本正確。長城和森林用形象符號表示,河流的源頭有註記並外套橢圓圈。圖上431個行政區名和180座山名外套方框,十分醒目。整個圖面的刻線流暢清晰,要素的選取比較適當,實為南宋石刻地圖之精品。

《墜理圖》的核心思想是收復北方故土,所以北方尤其是今天的東北地區描繪得十分詳細,比之《禹跡圖》、《九域守令圖》,它不僅補繪出了遼東半島,還詳細記錄了那裡的地形與建制,其渤海灣的大輪廓較之《華夷圖》,也更加準確。從海疆的角度看,《墜理圖》顯得更加完整。現在《墜理圖》和《天文圖》、《帝王紹運圖》、《平江圖》等“四大宋碑”,一併儲存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內。

南宋的“追復故疆”的版籍之夢——《墜理圖》

圖:《墜理圖》,此圖比之《禹跡圖》、《九域守令圖》,它大體繪出了遼東半島,渤海灣的大輪廓也較《華夷圖》,更加準確。此為墨線圖。

相關文章